• 无障碍
  • 长辈版
誓节镇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誓节镇 > 基层政务公开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政策文件 > 行政法规、规章
索引号: 11341723003254743U/202410-00124 组配分类: 行政法规、规章
发布机构: 誓节镇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名称: 中共广德市委 广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文号:
生成日期: 2024-10-30 发布日期: 2024-10-30
索引号: 11341723003254743U/202410-00124
组配分类: 行政法规、规章
发布机构: 誓节镇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名称: 中共广德市委 广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文号:
生成日期: 2024-10-30
发布日期: 2024-10-30
中共广德市委 广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4-10-30 08:27 来源:誓节镇 浏览次数: 字体:[ ]

中共广德市委 广德市人民政府

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2024年4月25日)

 

根据《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中共宣城市委 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锚定“打造‘全省领先、比肩江浙’乡村振兴示范区”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坚定不移走好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城乡融合、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等“六个之路”,全力以赴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二、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一)稳定粮食生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面积稳定在55.52万亩、产量23.32万吨以上。落实省“千亿斤江淮粮仓”规划,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六大工程,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确保优质专用水稻种植面积在80%以上。实施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继续开展省级指挥田建设,辐射带动全域内优质粮油发展,在主产乡镇建立高产示范点,鼓励支持发展再生稻。落实国家粮食补贴政策、收购政策。实施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支持扩大粮食作物补充性商业险覆盖范围,做好水稻作物种植收益保险试点。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优化粮食应急保障网点布局。推进油茶造林。

(二)加强多元食物供给。新建200亩标准化蔬菜大棚,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7.4万亩以上。推进全省食用菌示范县创建。稳定生猪养殖基本盘,能繁母猪保有量0.6万头,规模猪场保有量24家。拓展宜渔发展空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000亩,确保水产品总产量8600吨以上。推进牛羊家禽扩量提质,因地制宜发展青虾、罗氏沼虾、鲈鱼、光唇鱼、黄缘闭壳龟等特色养殖,持续推进水果、茶叶、食用菌、竹笋、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加大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健全追溯管理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化监管。

(三)落实耕地保护措施。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确保“三区三线”划定的49.01万亩耕地保护目标和44.1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数量不减、质量提升、布局合理。围绕耕地保护总目标,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加强长效管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完成耕地恢复2.4万亩。持续开展撂荒地整治。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无人耕种的耕地。扎实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有序开展非住宅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试点。

(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新建、提质改造3.5万亩高标准农田,对耕地恢复后的田块开展灌溉水系、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推进凤凰山水库、新杭砖桥水库和卢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和郎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启动张家湾、百家冲水库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建设。优化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站网布局,实现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全覆盖。加强动植物疫病监测防控,提升非洲猪瘟、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疫病防控能力。加强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推动重点林区森林防火火灾视频监控等基础设施投入,提升重点区域森林火灾综合防控水平。

(五)深化粮食节约各项行动。弘扬节约光荣的风尚,加强“产、购、储、加、销”五个环节协同联动,推进节粮减损。组织农机手参加粮食机收减损比武活动和培训,控制粮食机收平均损失率在2%以内。推动粮食绿色仓储设施建设和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推广大米、食用植物油等主要粮油产品适度加工。倡导健康饮食,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三、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六)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收集4份农作物种质资源,提供3-5个新品种参加安徽省水稻品种试验。加强皖南黑猪、圩猪等种质资源保护管理,组织“广德毛腿鸡”申报国家新发现遗传资源鉴定,推进“凤达二号”新品种(配套系)中试、性能测定、品种审定。指导广德市皖南黑猪种质资源场建设。强化种子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

(七)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能力。推动农业“四新”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积极推进市级及以上农业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稻茬麦绿色高产、水稻绿色生产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协作攻关。集成推广种子包衣、种肥同播、水稻机插机抛秧、小麦抗湿机条播、油菜机械毯状苗移栽、油菜机收减损、陆基圈养桶绿色高效养殖、秸秆揉丝氨化碱化微贮等技术。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断拓展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实现科技精准服务。推广科技小院模式。支持“三化”示范茶园建设。

(八)大力发展农业设施装备。落实农机购置、应用、报废等补贴政策,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农机特别是适用于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加强智慧农机装备建设,推广农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农机作业监测等设备的使用。加快关键领域“机械换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以上。新建育秧中心2家,烘干中心1家,集中育秧点10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家,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1个。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实施整村推进计划。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10名、农机手200名。

(九)持续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在大田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农机装备等领域,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基地等运用数字技术。依托数据中心,强化数据赋能,推进数字农业工厂建设新增数字农业工厂2个以上,农业应用场景2个以上。

四、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十)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和动态调整,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推动防止返贫监测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比对,落实主动发现机制。落实精准帮扶,对因灾等存在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加强行业部门数据共享与比对分析,对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要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确保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十一)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加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扎实推进“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兑现跨省务工就业交通补贴。提高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中央及省级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均不低于65%,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不低于上年。管好用好衔接资金项目等形成的资产,做到程序规范、管理有序,及时纳入“三资平台”管理。着力提升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实效。

五、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十二)加快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全面延伸“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启动长三角(地道广德)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建设。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个,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8%。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全市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85亿元以上。做大“地道广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土特产”品牌建设,充分挖掘“潮品”“皖货”。做强畜禽、茶叶、粮油、食用菌及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擦亮广德黄金芽金字招牌。新增“二品一标”产品5个以上。

(十三)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性,大力发展康养、体育、科普、民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拓展乡村旅游消费新场景,持续开展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和精品线路打造。培育民宿集聚村。按照“康养基地优先、竹乡画廊优先”原则,围绕“三横五纵”路网布局,推进康养基地S459广安路(宋陈至终点段)、S203四合至伏岭段、Y101王家山路等项目建设,继续推进竹乡画廊美丽公路柏垫—四合环线建设。启动“中铁•东方幸福农法”项目建设。完善农村电商供应链体系,培育我市农村电商供应链服务企业,指导皖东南数字电商孵化小镇(直播基地)、阿亮亮、三个小巨人等电商基地孵化运营。

(十四)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完善县、乡、村三级商业网络体系,积极发展县乡村统仓共配新模式,促进农村消费扩容升级。稳定运营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点103个。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十五)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确保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做好农民工群体就业工作。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集体林“三权分置”,有序推进林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抢抓“以竹代塑”战略发展机遇,争创国家“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200人次。

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十六)强化乡村规划引领。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坚持县域规划建设“一盘棋”,积极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分区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完成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编制。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强化乡村空间设计和风貌管控。稳妥有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十七)加强精品示范村和中心村建设。积极谋划储备一批精品示范村和中心村建设项目。建设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10个,加快推进太极洞管委会桃园村精品示范村项目建设,启动甘溪村、东亭社区、茅田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在此基础上,遴选创建省级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村。新建生态美超市10个。持续开展“万企兴万村”“聚社力、兴乡业”行动。

(十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省级农村改厕提升与长效管护机制示范县项目建设。改造提升农村户厕5000座。开展“十星清洁户暨最美庭院”示范评选活动。完成重点自然村整治250个。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源头减量,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5%以上。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12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6%。指导提升畜禽粪污收集、贮存、转运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动态监管。

(十九)完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区域供水规模化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97.5%,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比例达到81%。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77公里。实施安防工程160公里,改造危桥11座,农村公路养护工程148公里。完成14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对农村困难群众危房实行动态清零。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户均配变容量提高到3.25千伏安。推动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推动充电桩乡镇、村(社区)全覆盖。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

(二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通过国家评估验收。优化县域公立医疗资源,深化长三角异地联网直接结算措施。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村医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提高到40%。推动村级医保经办服务全覆盖。村级养老服务站覆盖率提高到71.5%。推进适老化改造,改善农村幸福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老年人活动场所的软硬件设施条件,增加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项目。加强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增强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能力。

(二十一)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种养循环模式。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90%、58%、49%。秸秆综合利用率94%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地膜回收率分别在84%、83%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90%以上。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深入实施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工程,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建成省级幸福河湖2个。实施绿美广德“十大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完成营造林10.45万亩。

(二十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人为核心、以高质量为主题、以县城为载体,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学习先进经验。统筹县域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护,巩固提升城乡学校集团化办学成果,办好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提升城乡学校教研共同体建设质量,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水平。落实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

七、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二十三)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强规提质年”活动,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争创先进、整顿后进机制,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排查整顿。依托“五A争创”“先锋堡垒”“红色基点”等党建载体,助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域提升。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学历提升”“东向取经”“名村挂职”“擂台比武”“积分管理”5大工程,扎实推进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建立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储备库。严格选派“第一书记”和到村任职选调生日常管理服务,做好新一轮选派干部派驻工作。进一步整合基层监督执纪力量,发挥基层监督体系作用,持续深化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严惩基层微腐败。加强乡镇(街道)对市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职责,持续推进派驻机构人员“县属乡管乡用”制度,加大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市直部门一般不得从乡镇街道借调工作人员,推广“乡呼县应”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乡镇(街道)职责准入制度,完善乡镇(街道)“一目录三清单”权责清单制度体系,持续推动基层松绑减负,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

(二十四)着力繁荣乡村文化。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水平和运行质效,推动优质资源下乡进村结对,促进城乡文明融合。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丰富拓展乡村文化生活。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升级版,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送戏进万村”137场,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打造乡村公共文化空间2个以上。开展“四季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巩固提升“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建设成果

(二十五)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动传统节日文化深入人心。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节日民俗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使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能够传承和弘扬。将传统节日作为移风易俗、成风化人的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人们讲规矩、守秩序、改陋习、树新风。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建好管好用好“新风堂”,使其真正成为吸引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新文化场所。强化正向引导激励,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二十六)建设平安乡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信访“三无”村(社区)创建,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实战化建设。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创建2个“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多网合一”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开展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清网2024”专项行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问题。建强8支乡镇级救援队伍。开展农村道路交通、燃气、消防、渔船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治理攻坚。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提升农村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八、深化农村改革

(二十七)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在四合乡开展试点,全面开展延包合同网签。大力引导农村产权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行为。健全各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力争土地流转率达到64%。切实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

(二十八)建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落实扶持政策,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0家以上,家庭农场发展到4300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590个左右。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50个以上。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生产、劳务等居间服务。

(二十九)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完成20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学习浙江经验,推动设立强村公司,发展资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订单生产型、工程承揽型等模式,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确保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70%,开展股份分红的村达40%。切实做好宅基地审批管理,多路径探索盘活闲置宅基地、闲置住宅模式。在2024年6月底前实现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应登尽登、应发尽发”。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九、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十)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严格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深入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优化各类涉农督查检查考核,突出实绩实效,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按规定开展乡村振兴表彰激励。加强“三农”领域热点敏感问题舆情应对处置。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推深做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走在前、创示范”行动。

(三十一)优化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2024年不低于9.8%发挥国债资金作用,规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支持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积极对接省农业发展基金、宣城市绿色食品产业基金,加大对我市重点农业企业支持力度。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积极争取省农担公司支持,用好“裕农通”和市瑞丰担保公司等平台。全面深入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有效防范和纠正投资经营中的不当行为。持续开展茶叶、蔬菜、中药材、果树种植保险、生猪鸡蛋“保险+期货”保险,逐步推行毛竹、肉鸡目标价格保险,提高小农户投保率,逐步提高特色险占农业保险比重。

(三十二)壮大乡村人才队伍。落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健全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充实专业性干部力量。深化乡土人才“四带”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宣城市新农人创业协会平台作用,开展新农人创业品牌行动。推进医疗卫生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继续推进村医免费定向委托培养工作,开展本土化村医免费培养“村医育才”工程。扩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计划,大力培育乡村产业带头人,加强公共服务人才、乡土人才、新乡贤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民宿管家”和新时代广德工匠培育工程,新认定44名左右乡村工匠名师。推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培训高素质农民15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