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 > 政策解读 > 负责人解读
索引号: 113417230032541450/202412-00155 组配分类: 负责人解读
发布机构: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 主题分类: 国土资源、能源
名称: 【部门负责人解读】【新闻发布会解读】《广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年)》解读 文号:
生成日期: 2024-12-20 发布日期: 2024-12-20
索引号: 113417230032541450/202412-00155
组配分类: 负责人解读
发布机构: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
主题分类: 国土资源、能源
名称: 【部门负责人解读】【新闻发布会解读】《广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年)》解读
文号:
生成日期: 2024-12-20
发布日期: 2024-12-20
【部门负责人解读】【新闻发布会解读】《广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年)》解读
发布时间:2024-12-20 18:16 来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发布会主题:《广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年)》解读

发布会时间:2024年12月20日下午15:30
  发布会地点:市融媒体中心三楼综合演播厅

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解读:《广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年)》
  新闻发布会出席人员:广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秦菲菲,广德市国土空间规划科副科长李超

出席媒体:广德市人民政府网、广德市融媒体中心、广德新闻网、广德传媒网。
  新闻发布会议程:1.解读解读:《广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年)》;2.答记者问。



《广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年)》解读

 

《广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是广德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广德市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地区,是长三角中心区山水田园城市、省际交汇区域产业合作典范城市、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文旅康养目的地,该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追赶江浙、争先江淮”,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是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到2035年,广德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9.0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4.1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49.1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超过81.35平方千米。严守历史文化保护线等各类控制线,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二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三条控制线为刚性约束条件,构建“三区两屏一廊一心”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强化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作用,持续推进“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加快建设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推动共建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业安全、绿色、高效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徽横山国家森林公园、太极洞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生态空间生态修复。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一心两带一环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强化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强城乡融合发展。

三是落实节约集约发展要求。严守城镇开发边界,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加强城镇空间的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做好分阶段时序管控,合理安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和布局。加大城乡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引导土地复合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市内涵式、集约化发展。

四是不断提升城乡空间品质。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推动城市生活片区与经开区协调发展,统筹布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安排居住用地,推进社区生活圈建设。严格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管控,系统建设公共开敞空间,稳步推进城市更新。优化镇村布局,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五是加强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落实历史文化保护线管理要求,加强甘溪村历史文化名村、鼓角楼、天寿寺塔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保护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是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区域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长高高速、合杭高速等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强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网布局,促进市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构建内联外畅的综合交通体系。

七是坚决维护规划严肃性权威性。严格执行《规划》,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多规合一”改革的决策部署,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的要求,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问题一:您好,我是广德市融媒体中心的记者。

《规划》是“多规合一”改革后广德市首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比以往规划,此次广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答:本轮《广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特色主要体现在“五个坚持”:

(一)坚持多规合一,绘就持续发展空间蓝图

《规划》深度融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管控要求,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充分衔接专项规划,系统梳理重点项目清单,为我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建设提供规划支撑。

(二)坚持开门规划,凝聚全民参与强大合力

《规划》广泛征求意见,统筹落实街道、乡镇诉求,充分与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住建局等市直部门及企业深入对接了经济和产业发展、重大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布局以及规划控制指标等问题。

(三)坚持底线思维,树牢安全发展战略定力

《规划》坚守粮食、生态、水资源等安全底线,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历史文化保护线等各类空间发展底线,探索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四)坚持以民为本,提升综合服务保障水平

《规划》优化了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和配置标准,塑造高品质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宜游品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坚持落地落实,推进空间规划有效实施

《规划》编制过程中,深入对接梳理各部门以及乡镇(街道)项目用地需求,将部门和乡镇(街道)提供的600余项重点项目纳入《重点建设项目安排表》,将已有用地范围的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为凤凰山水库、S46长高高速、S24合杭高速等重大项目用地预审报批提供规划依据。

 

问题二:您好,我是广德市人民政府网的通讯员。

坚持底线思维是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规划》中统筹划定了广德市的“三区三线”,请问这项工作对我市有什么作用意义?

答:“三区三线”是构建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重要支撑,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划定“三区三线”,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三条控制线是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我市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确定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9.0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4.12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49.12平方千米,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81.35平方千米。在夯实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妥善解决了近期拟实施的建设项目涉及永久基本农田问题,为重大项目提供坚实的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实现既保护好粮田,又保障建设发展的目标。

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对于加快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具有重大意义。一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根基,落实“国之大者”根本要求;二是有利于保障我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三是在保障发展空间的同时,防止城镇无序扩张,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问题三:您好,我是广德新闻网的记者。

《规划》描绘了未来广德的美好空间蓝图,请问广德下一步如何确保提出的目标蓝图得到有效实施?

答:《规划》是对广德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必须严格执行。为确保规划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切实维护规划严肃性和权威性,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加强规划宣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总量管控、强化用途管制、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历史文化保护等控制线,把控制指标和边界底线有机结合,使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既有底线的刚性,也有符合发展需要的弹性。

二是要进一步健全规划传导落实机制。我们将以《规划》实施为抓手,加强对详细规划的传导和对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进一步强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传导落实,加快构建全域全要素详细规划体系,全面开展详规单元划分和已编控规评估工作,积极有序推进详细规划编制。同时,我们将依据总体规划,协同全市各部门有序推进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实现各级各类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实施、监管全过程管理,构建涵盖全业务、全周期、全链条的国土空间智慧化治理体系,推动市域国土空间治理方式系统性重塑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的要求,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监测评估预警。建立规划监督、执法与问责联动机制,形成规划编制、实施、监督的全过程闭环,实现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