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一届三次会议第4号提案的答复函
文史委,甘永权、胡健、刘源、张万林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建立多元普惠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改善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发展、丰富城乡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相关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多元普惠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方针为主线,在做好基本养老保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做好“居家”文章,夯实养老服务“基础桩”。持续为全市3300余位特殊困难老年人,提 供助洁、助餐、助浴、助残、助行、助医、代购、代缴等定制生活服务。已完成527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1.5万名老人享受高龄津贴。二是做好“社区”文章,打开养老服务“快速道”。全市已建成94家村(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实现城市17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建成52家城乡老年食堂(助餐点),累计助餐服务老人45万人次。三是做好“机构”文章,兜牢养老服务“幸福圈”。现有养老机构20家,备案养老床位2544张,其中护理型床位2506张,占总床位的98%。18家养老机构均与属地卫生院签订“医疗合作协议”开设老人就医绿色通道;稳步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9家公办养老机构已完成6家“公建民营”。四是做好“医养”文章,攥紧养老服务“健康绳”。建成广德市中医院医养结合体、广德市健桥康复医院医养康复中心、华医医院医养结合机构,可提供床位267张。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利用闲置床位开展康复、老年护理等医养结合服务,推动养老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提升养老服务保障,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水平,切实增强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不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常态落实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持续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优化老年助餐服务网络,建立智慧助餐服务系统,让老年人实现跨街镇就餐;在邱村镇、杨滩镇等地新增建设12家村级养老服务站,在升平街道打造1家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为老人提供一站式为老服务。积极申报特别国债,对桃州敬老院、新杭镇敬老院等5家公办养老机构进行提升改造;打造消防、监控一体化监管平台,落实养老服务机构24小时值守,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二是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组织各乡镇、街道摸排辖区内特殊困难老年人底数,组织专业的适老化改造评估公司上门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进行需求评估,形成“一户一案”,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服务公司根据评估方案为老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硬件设施。通过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组织助老员根据老人需求上门开展助洁、助餐、助浴、助残、助行、助医、代购、代缴等定制生活服务。引导老人之间采取“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等形式,广泛开展低龄健康老人扶助高龄、失能老人的互助关爱活动。三是及时发放高龄津贴、推动幸福大院建设。积极推进我市高龄津贴“免申即享”,通过市、镇、村三级联动主动发现符合条件的老人通知办理,老人及家属通过皖事通认证后即可享受高龄津贴,实现“政策找人、服务上门”,惠及更多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持续探索“互助养老”农村幸福大院建设,指导杨滩镇盘活闲置独术小学打造农村幸福大院,让“死资产”变为“活资产”,为凤凰山水库移民中的特困老人提供居住场所,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二、关于建设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一是智慧信息平台运用。紧紧依托民政部“金民工程”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补贴资金等业务动态监管,促进民政养老业务相关服务事项规范管理,支撑各项养老服务政策落实。二是智慧助餐系统运用。自2022年暖民心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开展以来,我市投入一次性建设补贴340万元建成52家老年食堂(助餐点),通过财政资金补助支持各乡镇、街道引进助餐服务系统,所有助餐点均安装刷卡支付设备,有效解决用餐高峰拥堵难题,方便老人高效就餐及助餐补贴给付扣除。三是居家服务系统运用。自2019年起,我市积极引入江苏禾康智慧养老、浙江普康智慧养老2家公司为我市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分别建立了禾康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普康智慧养老云平台,为全市3300余位低收入困难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服务点单、综合监管等服务,让有需要的老人进行智能化个性服务,实现智慧化居家养老。
下一步,我市将切实以老年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以提升服务质量为立足点,进一步做好智慧养老相关工作,努力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一是完善智慧养老体系。完善顶层设计,促进数据在社区、医院、养老机构和社保系统的整合共享。加强数据在养老、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应用,提供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健康管理、紧急救援、亲情关爱等服务,让养老真正变得更加智慧、便捷、安全和可靠。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平台,形成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医养康养等多方面融合的大数据平台,并逐步形成一张互联互通的养老大数据网络。二是加大智慧养老宣传。发动各乡镇、街道利用好村级养老服务站、老年食堂(助餐点)等养老服务阵地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织老人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同时进行网络知识、智能手机使用等信息技术及智能产品运用培训;鼓励家庭积极参与到智慧养老服务当中,为老年人营造一个舒适的养老环境。三是引进多元主体参与。智慧养老模式的完善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养老新格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或民间资本进入智慧养老行业,如推动电信、广电运营企业参与智慧养老推广使用智能电视、智能音箱、智能门锁、智能药盒等适合老年客户使用的终端产品和设备。
三、关于改善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老人养老问题。一是健全养老金调整机制。统筹考虑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物价变动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情况,根据《关于印发广德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实施办法》(政办〔2020〕16号),对年满65-74周岁领取待遇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元;75周岁及以上领取待遇人员,每人每月增加4元。二是推动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全市已建成94家村(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其中农村地区76个,覆盖率达63.3%。全市现有52家城乡老年食堂(助餐点),其中农村地区36家,累计助餐服务老人45万人次。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常态化利用村级养老服务站、老年助餐服务机构为阵地开展为老服务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义诊、义剪等服务。三是完善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加强老年病防治,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为65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体检;加强村医队伍培养和管理,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贯彻执行宣城市市级统筹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将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农村城乡居民的医疗费用均可以一站式结算,有效保障参保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降低农村老人的医疗费用负担。
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水平,切实增强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提高养老保险保障力度。坚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适时调整本地基础养老金标准。二是强化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加快推进村级养老服务站建设,2024年拟在邱村镇、东亭乡等有关乡镇新增12家村级养老服务站,有条件的地方增设助餐功能。通过公益创投项目结合各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号召社工、志愿者组织老年人进行政策宣讲、精神慰藉、文体娱乐活动等。三是提高医疗保障能力。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做好基本公共服务,拓展康复护理;深化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扩大签约覆盖面,提供老年病防治和老年人体检服务;加大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和引进,医疗服务资源逐步向农村地区倾斜。
四、关于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发展。一是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市住建、发改、民政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广德市城市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管理办法》,目前已收回滨河佳苑、清水湾、文澜府等3家新建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面积约1800平方米。自2022年暖民心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开展以来,指导乡镇、街道盘活置换闲置资产,建成14个城市社区助餐点。二是优化养老服务机制。自2019年开始,我市通过招引江苏禾康智慧养老、浙江普康智慧养老2家公司为我市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建立禾康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普康智慧养老云平台,为全市3300余位低收入困难老年人提供常态化开展助餐、助行、助学、助乐等“八助”服务。三是加大养老资金保障。指导各乡镇、街道建设村级养老服务站并投入实质化运营,对新建站点按照800元/平方米的标准予以补助,已运营站点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含200平方米),给予每处每年不低于 2.5 万元的运营补助;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下的,给予每处每年不低于1.5万元的运营补助。全市已建成94家村级养老服务站,累计投入建设及运营补贴约500万元。扎实推进暖民心老年助餐服务工作,建设完成52家老年食堂(助餐点),投入一次性建设补贴340万元,运营补贴76.75万元。
下一步,市政府将督促市民政局等部门及属地进一步做好居家养老工作。一是加大养老服务资金支持力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经费纳入重点保障范围,予以优先保障。2024年我市整合资金安排528.96万元用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529.2万元发放高龄津贴,210万元用于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一次性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100万元用于老年助餐运营补贴发放。二是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严格按照《关于印发<广德市城市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管理办法>的通知》等要求,落实新建居住(小)区“四同步”工作机制,严格按政策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到100%;推进老旧城区、已建成居住(小)区基本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利用四同步规划移交设施、政府无偿划拨设施、社会力量兴办设施、依托现有养老机构等多种途径,建立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三是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谋划搭建为老服务平台信息系统打造“互联网+智慧养老”,将江苏禾康、浙江普康2家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公司居家信息服务平台接入管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精准对接需求和供给,为老年人提供“点菜式”服务。同步开发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医养康养等模块,形成一张互联互通的养老大数据网络,提高养老服务效率和质量。
五、关于丰富城乡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主动谋划、多措并举,积极改善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一是提供文化活动阵地。目前广德市3个公共文化场馆、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4家村级养老服务站等全部免费对老年人开放,均设有阅读室、棋牌室、舞蹈室等能够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室,并为老年人提供老花镜、助听器、急救药箱、康复辅具等便民利民服务。二是打造城市阅读圈。为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世界,提高公共文化场所服务效能,我市深入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以打造“15分钟阅读圈”为目标,建设完成6个城市书房,13个图书流动服务点,实现图书资源共享,通借通还。三是开展老年人文化活动。通过优选送戏主体,广泛征求意见,精选送戏剧目,每年组织开展137场送戏下乡活动,1644场农村公益电影下乡活动,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同时积极探索“送戏+”行动推动送戏进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
下一步,我市将充分考虑多层次多方面的老人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高硬件设施种类及质量的同时,不断丰富各类文化活动。
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老年人文体活动场所设施。根据老人需求整合财政资金加大投入建设文化活动中心、村级养老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进行锻炼、舞蹈、书法、绘画等活动的场所,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二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利用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组织举办民间汇演、广场艺术节、舞蹈、歌唱、黄梅戏等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不定期举办广场舞大赛、四季“村晚”、“我们的节日”、群文书场、非遗民俗展演、成人舞蹈、声乐等门类文化公益培训活动,为老年人协会提供交流展示平台,同时通过送戏下乡等形式进一步提升老年群众的文化生活满意度。三是文化宣传活动参与多元化。通过政府引导,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老年人文化活动,通过主办、承办、协办、冠名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文化活动,同时,对提供优质文化活动服务的企业、组织、个人予以表彰,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2024年9月26日
抄送:市政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