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农业农村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锚定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市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全力以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全省领先、比肩江浙”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一、扎实推进农业稳产保供
(一)持续稳定粮油生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55.52万亩、产量23.32万吨以上;发展大豆0.94万亩、油料作物11.52万亩;力争落实再生稻3.7万亩。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优质专用水稻种植面积达80%以上。实施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力争平均(水稻、小麦、油菜)单产提高3公斤以上。扎实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任务,完成全部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工作。新建、提质改造3.5万亩高标准农田,对项目区范围内耕地恢复后的田块开展灌溉水系、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规划编制。组织农机手参加粮食机收减损比武活动和培训,控制粮食机收平均损失率在2%以内。
(二)提高“菜篮子”保供能力。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7.4万亩以上,蔬菜总产量增幅不低于2%。推广蔬菜保护地栽培,新增设施蔬菜面积200亩以上,继续推进全省食用菌示范县创建,打造以杨滩镇为核心香菇产业示范园。稳定生猪养殖基本盘,优化生产产能,能繁母猪保有量0.6万头,规模猪场保有量24家。拓展宜渔发展空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000亩,确保水产品总产量8600吨以上。
二、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三)加快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持续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新创建省级基地2个。启动长三角(地道广德)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建设。持续开展绿色食品“双招双引”,推进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225亿元。
(四)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性,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持续开展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或精品线路打造。力争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达到14亿元。
(五)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广德黄金芽品牌价值,强化品牌宣传推广,举办广德黄金芽开采节、品牌推介会等活动。创建绿色茶园水肥一体化示范片4000亩左右,开展夏秋茶利用课题研究,研发新产品1个,建设黄化茶树品种种质资源圃1个,推进广德黄金芽交易市场发展。
三、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
(六)提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完成2023年度申报的10个省级、1个市级、6个市本级和美乡村中心村建设任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5000座,并持续发挥乡镇农村改厕管护服务站作用。开展250个重点自然村整治提升,新建“生态美超市”10个。加快推进太极洞管委会桃园村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启动甘溪村、东亭社区、茅田村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
四、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七)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完成收集4份农作物种质资源,提供6个新品种参加安徽省水稻品种试验;加强皖南黑猪、圩猪等种质资源保护管理;组织“广德毛腿鸡”申报国家新发现遗传资源鉴定,推进“凤达二号”新品种(配套系)中试、性能测定、品种审定;指导皖南黑猪种质资源场建设。
(八)深入推进机械强农。落实农机购置、应用、报废等补贴政策,加快关键领域“机械换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新建育秧中心2家,烘干中心1家,集中育秧点13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家,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1个。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实施整村推进计划。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10名、农机手200名。
(九)持续推进智慧农业发展。适应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依托数据中心,强化数据赋能,推进数字农业工厂建设。新增数字农业工厂2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2个。继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完成省下达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定向培养农技人才4人。
五、发展生态绿色农业
(十)推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建立8个“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90%、58%、49%。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市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结合利用率达90%、94%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地膜回收率分别在84%、83%以上。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新增“二品一标”4个以上。
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十一)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在四合乡开展试点,全面开展延包合同网签。大力引导农村产权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行为。健全各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力争土地流转率达到64%。切实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
(十二)建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落实扶持政策,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0家以上,家庭农场发展到4300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590个左右。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50个以上。
(十三)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完成20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学习浙江经验,推动设立强村公司,发展资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订单生产型、工程承揽型等模式,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确保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70%,开展股份分红的村达40%。切实做好宅基地审批管理,多路径探索盘活闲置宅基地、闲置住宅模式。确保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
七、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十四)持续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网格监测、数据比对、动态管理、精准帮扶、风险防范“五个常态化”建设,加快推动防止返贫监测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对重点群体、特别是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和收入不升反降的两类群体风险监测预警和及时处置,确保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十五)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扎实推进“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兑现跨省务工就业交通补贴。提高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中央及省级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均不低于65%,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不低于上年。管好用好衔接资金项目等形成的资产,做到程序规范、管理有序,及时纳入“三资平台”管理。着力提升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实效。
(十六)落实好县域结对帮扶制度。加强同砀山县的沟通对接,主动作为,相互学习,结合两地资源禀赋,深化多层次、宽领域交流等合作,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支医支教、捐资助学和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共享发展,推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