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程度: 中等偏重发生
二、防治对象: 预防稻曲病、穗颈瘟;防治纹枯病、2 代二化螟、五(3)代稻
纵卷叶螟、兼治五(3)代稻飞虱等。
三、防治时间:
此次总体防治时间应以预防穗期病害最佳时间为准。预防稻曲病的最佳时间为破
口前 10~12 天(即水稻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预防穗颈瘟应控制在水稻破口
前 3~5 天,防治时要根据当地水稻生育期、田间病虫害发生态势等实际情况科学确定
穗期病虫害防治适期,病害发生敏感期如遇连阴雨天气,必须进行二次用药(注意轮
换用药)。
四、推荐药剂:
1、预防稻曲病可选用:肟菌·戊唑醇、丙环·嘧菌酯
2、预防穗颈瘟可选用:春雷霉素、肟菌·戊唑醇、三环唑
4、防治纹枯病可选用:肟菌·戊唑醇、丙环·嘧菌酯、苯甲·丙环唑
3、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可选用:四唑虫酰胺、阿维·氯苯酰、氯虫苯甲酰胺
5、防治稻飞虱可选用:烯啶·吡蚜酮、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
今年我市第一次总体防治后,绝大多数田块防效较好,但仍有少数田块由于各种
原因未能及时开展防治,另据气象部门预报近期有一定的雨水天气过程,“两迁”害虫
仍有再次迁入的可能,水稻穗期病虫危害风险系数较高。此次水稻穗期防治工作是水
稻优质高产的关键,各地要高度关注,密切监控,积极宣传,科学防治,力保粮食丰
收。
注:施药时田间要有 3~5 厘米浅水层,药后保水 3~5 天。高温天气注意做好人员
安全防护。
公益提示:大力宣传贯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做好农药科学安全使用和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管理,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田生态环境。
五、防治依据
1、稻曲病
我市多年大力推广优良水稻品种,大部分品种对稻曲病的抗(耐)性普遍不高,致使稻曲
病重发几率高。近年来我市稻曲病年年均有发生,故田间菌源充足,若水稻破口期阴雨日多、
适温高湿,就会引起该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气候因素是该病害流行的关键要素,应加强预防,
如果破口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应及时进行第二次防治。各地农技部门应加强宣传,积极预防。
如持续连阴雨,在齐穗期再补治一次(科学选用药剂)。
2、穗颈瘟
我市单季稻以两系品种为主,多年种植,品种的抗病性衰退,病害流行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未来一段时间绝大部分单季稻陆续进入破口期,是及时预防该病害的关键时间段,需做好预防
工作。
3、纹枯病 中等发生
观察区系统调查 7 月 10 日始见,零星发生,较近几年同期发生始见期相近,7 月 17 日病
丛率 3.2%(0—8%)、病株率 0.68%(0—1.6%)、病指 0.136(0—0.32),7 月 24 日病丛率 6%
(0—12%)、病株率 0.96%(0—2.2%)、病指 0.232(0—0.44),7 月 31 日病丛率 8%(2—14%)、
病株率 1.44%(0.2—2.6%)、病指 0.29(0.04—0.52)。截止目前全市各乡镇反馈纹枯病发生情
况与观察区基本一致。调查显示各项数据均上升明显,适温、高湿有利于水稻纹枯病进一步的
发生、发展和蔓延。
4、2 代二化螟 偏重发生
1 代二化螟为害定型调查为害丛率 3.6%,为害株率 0.6%,亩残虫 276 头,较中等发生的去
年增加 12.6%。灯诱 1 代蛾始盛 7 月 6 日,比上年早 8 天;7 月 14 日灯下蛾量突增,随后连续多
天单灯诱蛾均在 20 头以上,7 月 25 日后灯下蛾量开始下降,截止目前,共诱虫 326 头,较中
等发生的 2022 年增加 68.04%。预计 2 代偏重发生,幼虫孵化盛期从 8 月初始。
5、五(3)代稻飞虱
我市单季稻经过第一次总体防治后,观察区系统调查及全市反馈信息可以看出,近阶段田
间虫量较前期虫量下降较快,防治效果较好。7 月 31 日、8 月 3 日、观察区连续系统调查百丛
虫量分别为 75 头、60 头,百丛虫量分别较 2022 年同期-80.16%、-58.90%(主要原因:1、第
一次总体防治绝大部分田块均在防治适期内进行了防治;2、近期白背飞虱未有大的迁入,没有
明显的迁入峰;3、连续高温气候条件对白背飞虱自然消退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白背飞虱发生
较轻,加上第一次总体防治及时、得力,白背飞虱未对我市单季稻安全生产造成大的为害。
褐飞虱观察区灯诱未见。观察期系统调查 7 月 31 日田间首见,百丛虫量 10 头(长翅成虫),
较近几年早。由于我市单季稻生育期参差不齐,随时间推移,褐飞虱将逐渐取代白背飞虱成为
田间优势种群,在部分生育期较迟的田块有重发的可能,而“治上压下”是控制褐飞虱为害的
最有效手段。此次防治重点关注未防、漏防、防效差、生育期较迟、长势嫩绿、田间郁闭度大
的田块,密切监测,适时防治。
6、五(3)稻纵卷叶螟
自 6 月 20 日以来,观察区灯下持续见蛾,但迁入峰次不明显。系统调查大田赶蛾 7 月 21
日至 7 月 26 日亩蛾量维持在 450 头左右,蛾量较近几年明显增加,之后田间蛾量呈下降趋势,
维持在 200 头左右。观察区部分田块零星见稻纵卷叶螟危害(卷叶率在 0.2%、残虫数 0.7 头),
截止目前全市各乡镇反馈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与观察区基本一致,但仍有极少数未防田块为害
较严重,据气象部门预报近期我市仍有台风过境或持续阴雨天气,稻纵卷叶螟迁入可能性仍较
大,应密切关注迁入情况并做好适时达标防治准备。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分蘖期百丛低龄幼
虫 100 头,孕(抽)穗期百丛低龄幼虫 50 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