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柏垫镇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柏垫镇 > 基层政务公开 > 公共文化服务 > 公共服务 >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活动
索引号: 113417230032546638/202306-00082 组配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活动
发布机构: 柏垫镇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柏垫西坞马灯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号:
生成日期: 2023-06-30 发布日期: 2023-06-30
索引号: 113417230032546638/202306-00082
组配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活动
发布机构: 柏垫镇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柏垫西坞马灯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号:
生成日期: 2023-06-30
发布日期: 2023-06-30
柏垫西坞马灯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布时间:2023-06-30 14:36 来源:柏垫镇 浏览次数: 字体:[ ]

西坞马灯传百年 清风再拂舞翩跹

无论何时,只要听说什么地方有西坞马灯在演出,男女老少都会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地前往观赏,以能得到古老民间艺术的熏陶为一大乐事。自1864年至今的一个半世纪以来,西坞马灯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正焕发着新一轮精神风貌,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西坞马灯制作

竹篾扎成马头、马身,再以彩纸裱糊而成,表演时将其挂在表演者腰身前后,马腹两侧再围以彩布,似人骑马状。马队周围附以四大妖、四小妖、上八宝、下八宝和云灯等出灯。

一般演出是六匹马,扎马很有讲究,六匹马有三种型号,分老马1匹、牛马1匹和子马4匹,老马个头最大,牛马略小,子马最小,它们的比例大约是10:8:6。对于为什么单单扎六匹马,这六匹马分别代表着洪秀全的六个王,老马是天王,即洪秀全,其余五匹马是东王、南王、西王、北王和翼王,而骑马人和马夫头上包的都是红头巾,这正与太平军的穿着要求相吻合。

总共扎制的有六匹马,其中一匹略大一些的为老马,一匹二马,四匹小马,有排字用的云朵、花瓶、上八宝(即:双钱、双剑、双笛、笔定、犀牛角、夜明珠、神书、如意板)、下八宝(即:萧、宝罩、花篮、双锋剑、芭蕉扇、云牙板、药葫芦、鱼布筒)、龙虎狮象(即:蚌蚌、乌龟、独脚龙、大鲤鱼),四小妖(即:孙猴子盘仙桃、小龙、小鲤鱼、鲤鱼跳龙门),另外还有盾牌、牌灯(即:演出单位名称)、木制战刀、红缨枪。

西坞马灯表演

玩灯的演员中有两至三人是成年人,其余演员都是十二、三岁的儿童,有男有女,骑老马的演员头戴王冠、身披战袍,代表领袖总指挥;二马演员头戴军帽,身披战袍;代表统兵元帅,四匹小马演员头包红色的头巾、身披战袍;马夫头包红色头巾,身穿士兵服,手拿红缨枪。马灯在进村庄时,马灯队伍前后各有一套锣鼓齐鸣,浩浩荡荡,好不热闹,先是按百姓居住至下而上的顺序拜门子,到夜间打坐场,再玩出一些有名堂的灯故事来。

西坞马灯表演起源

西坞马灯起源于1864年7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太平军中有两位在战场被打散了的将士幸运地躲避了清兵的追杀。为了活命,他俩改名换姓逃到了广德大南乡西坞的深山中,并隐居在西坞,他俩的化名是王银根、王雁隆。为了纪念太平天国运动,缅怀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和太平军将士,同时也避免与清政府当局的直接冲突,他俩挖空心思,仔细推敲,利用金花姐、银花妹、铁板桥得道的神话传说,制作和编导了马灯故事,通过吟唱和马灯表演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各地巡回演出,让人们永远记住中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后来王银根、王雁隆相继归天,为了将马灯艺术传承下去,二老居住在西坞的开门弟子陈兴发、王九成,谨遵先师遗训,教导后学弟子们将这门艺术世世代代传承至今。

西坞马灯历代传承

历代传承序位是:

神位———金花姐、银花妹;

第一序———王银根、王雁隆;

第二序———陈兴发、王九成;

第三序———吴云林、吴云合、何家声、何家万;

第四序———吴同发、王焕春、吴广发;

第五序———何家宝、何学良、李存林、吴同顺、吴文平。

这就是西坞马灯的起源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