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723003254102J/202211-00034 | 组配分类: | 政策及解读 |
发布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
名称: | 关于印发《广德市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 文号: | 无 |
生成日期: | 2022-11-23 | 发布日期: | 2022-11-23 |
索引号: | 11341723003254102J/202211-00034 |
组配分类: | 政策及解读 |
发布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
名称: | 关于印发《广德市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
文号: | 无 |
生成日期: | 2022-11-23 |
发布日期: | 2022-11-23 |
广发〔2022〕5 号
关于印发《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 行动方案 ( 2022—2025 年)》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市直各单位: 《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 ( 2022-2025
年) 》业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
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
( 2022—2025 年)
为落实省、市 “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 ( 以下简称 “两强一增”行动) 方案,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 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关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的重要指示精神, 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农业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发挥 “亩均论 英雄”的牵引作用,聚焦 “两强一增”,推进广德农业向现代农 业跨越。
二、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力争农业劳动生产率达 5.6 万元/人,农业亩 均产出率超 11000 元/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7.5%,全市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85%,农民收入增速与经济 发展增速保持基本同步。
三、科技强农
( 一 ) 农业 “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 因地制宜大力推 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围绕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保供,遴选发布农业主推技术。
全市选定 2-3 个先进、适用的技术(模式),组建技术指导团队, 形成技术操作规范,依托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主体示范、推广, 加快全市主推技术进村入户到田的进程。深化 “科技特派员+” 制度,采取“聘、选、派、育”等方式,发展科技特派员 50 名, 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 市人社局、市委组织部、市教体局、市林业发展中心,排名第 一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进一步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 建立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重点发挥现有国家生猪产业体系实 验站、国家蛋鸡产业体系实验站平台作用,提升全市生猪、蛋 鸡、生物质颗粒等科技水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市教体局、市农业农村局) 健全县、 乡 (镇) 农技队伍,持续 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分类分层培训,提升能力水平和服务效果。 支持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每年培训高素质农 民 180 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 二 ) 种业强市行动。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持续开展全市 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深入推进良种攻关,力争育成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水稻新品种 1 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建设皖南 黑猪国家级保种场。进一步挖掘地方特色畜禽品种开发利用, 到 2025 年,全市皖南黑猪、圩猪产值超 1.5 亿元。(责任单位: 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 三 ) 种养业提质增效行动。 围绕 “稳产能、优品质、增 效益”,稳定粮食生产面积 55.5 万亩、产量 23.4 万吨以上,发
展以水稻为主的优质专用粮食 35 万亩,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设 施蔬菜种植面积达 4100 亩 (含复种)。稳步推进食用菌产业发 展,2025 年力争食用菌产量达 5900 吨、产值 6500 万元。建设 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 5 个,高标准良种生态茶园 达到 6.3 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达到 72%以上。推进农作制 度创新,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 3 万亩。推进畜禽 绿色健康养殖,规模养殖比重达 80%以上。实施绿色养殖池塘标 准化改造 900 亩,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累计达 1.5 万亩。 (责任单位: 市农业农村局) 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 产品地理标志、名特优新农产品、特质农品等认证产品 20 个以 上。做大做强广德黄金芽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有影响力的 “皖 美农品”企业品牌 2 个、产品品牌 5 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 村局、市市场监管局)
( 四 ) 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 落实省部合作框架协议, 加快“一县一业”全产业链创建,到 2025 年,茶叶全产业链产 值达 35 亿元,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7 个。 大力发展粮食、竹木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利用丰富的秸秆畜禽 粪污资源,发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工。实施农产品加工“五 个一批”工程,到 2025 年,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超过 230 亿元, 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农业总产值比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责任单 位:市农业农村局)
( 五 ) 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行动。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 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示范推广水
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 0.56。(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 推广测土配方施 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 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 97%以上,“三大主粮”病虫害绿色防控覆 盖率达到 60%,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 43%。(责任单位: 市农 业农村局) 实施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五年行 动计划,2025 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 85%以上,秸秆综 合利用率达 95%以上。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膜回收 利用体系,回收率达 85%。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业生 物安全、兽药安全使用和土壤污染治理水平。(责任单位:市农 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分局)
( 六 ) 数字赋农行动。推进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 牧业、渔业、农机、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实现数 字化转型升级,到 2025 年争创数字农业工厂 5 个、数字农业应 用场景 15 个。推广畜禽、水产养殖数字化管理、实时化监控与 预警。(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数据资源局) 大力发展农 村电商,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超亿元。(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 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益农 信息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四、机械强农
( 一 ) 优势产业集群壮大行动。支持农机企业向“专、精、
特、新”方向发展,鼓励其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农机 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
( 二 ) 特色农机研制补短板行动。 以适应丘陵山区、设施 大棚和家庭农场的微型化、轻便化、多功能农机装备为重点, 梳理先进小型农机具清单、特色主导产业农机装备需求,编制 主要环节农机具需求清单。(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经信 局 )建立农产学研定期对接和会商机制。(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企业积极申报科技计划(专项)、 首台套补助和首台套保险等政策,引领我市龙头企业参与全国、 全省农机补短板行动。(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财 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支持适应丘陵山区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 的小型、轻便、多功能农机装备研制,支持适应养殖业发展的 洗消饲喂、尾水净化、粪污处理等农机装备研制,联合开展特 色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农业机械装备研发攻关,加 快补齐农机关键共性技术、核心零部件和重要装备等短板。(责 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
( 三 ) 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加快机械换人,推进粮油产 业全程机械化,加大仓储、产后加工机械集成配套。推广畜牧 业洗消饲喂、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等设备应用,力争畜牧业机 械化率达 60%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 巩 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成果,创建 1 个 主要农作物高标准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 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建设 1 个农机 农艺融合示范基地。支持在粮食主产乡镇建设育秧中心和粮食 烘干中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 四 ) 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优化农机装备资源配置, 加强县域统筹规划布局,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新增全程 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4 个,累计 9 个。培育提升农机社会 化服务主体,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引导村级组织参与农业生 产大托管和农机作业网格化服务,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 28名、 农机手 160 名。加快对接省厅农机智能调度信息平台,联通农 机化服务大数据,实现管供需智能化对接,提升农机管理、服 务和应急能力。(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数据资源局)
( 五 ) 农业“标准地”改革行动。 实施 “田长制”改革,建 立县、 乡、村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坚决遏制耕地 “非农化”, 防止 “非粮化”。(责任单位: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 局 ) 推进农业 “标准地”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 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用地,强化土地经营 者对土地的投入和管理责任,提高土地产出率。 因地制宜推行 “一户一块田”改革,推进小田变大田、弯变直、坡改梯,提 升农田宜机化水平。新建高标准农田 5 万亩,建设千亩片、万 亩方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 3 万亩。(责 任单位: 市农业农村局) 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 加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推进,将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 优先打造成高标准农田。(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
( 六 ) 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行动。面向长三角市场, 全面加快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到 2025 年,全市新增冷藏保鲜设施 14 个,库容 2.6 万立方米,切
实提升冷藏保鲜能力。(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 市商务局)
五、促进农民增收
( 一 ) 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农村居民本地 就业“121”计划,推进有劳动力的家庭每年至少有 1 名劳动力 在本地务工,收入 2 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 1 万元。(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 大力发展县域经 济,支持发展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 撑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基地),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 就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发挥好公益性岗位的就业保障作 用。(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 二 ) 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进一步梳理、盘活各类资源 资产,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推广“大托管”“股份合作”等模式,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 65%以上。全面推 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改革。(责任单位:市农 业农村局)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继续落实 “ 一抓六动”专 项行动,鼓励和支持各类经营主体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多种 形式的股份合作。支持村集体承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项
目。推广村级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模式,鼓励强村带弱村,促进 资源禀赋较差的村快速发展。 到 2025 年,集体经济强村超过 40%,开展股份分红的村超过 50%。力争全市农民财产性收入翻 一番。(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 三 ) 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推进粮
头食尾、农头工尾等小加工,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 支持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持续开展 示范创建,集中推介一批精品景点路线,创响在长三角旅游市 场的知名度。(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全面开展家庭农场、 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行动。培育家庭农场达 2750 个、农民合 作社稳定在 600 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少于 200 个。扎实 做好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开展农村产业带头人培育,推动经营 主体联农带农富农。力争经营性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责任 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
( 四 ) 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 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 工程,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3000 人次以上。(责任单 位: 市人社局) 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让农 民工留得住、能就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8+1” 综合救助标准。(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教体局、 市住建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医保局、市残联) 落实好农 业相关支持补贴政策,重点聚焦粮食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主 体,实现对粮食实际生产者精准补贴。(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
六、保障措施
( 一 )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 “两强一增”工作专班,统筹 推进“两强一增”行动落地实施。市直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 细化实化具体工作举措,形成部门工作合力。在市农业农村局
设立专班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建立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机 制和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制度。
( 二 ) 加强“双招双引”。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 力量干事、平台的思维成事,推动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 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助力 “两强一增”行 动落地生根。加大 “双招双引”力度,着力在农产品精深加工、 农业物联网、农机装备制造、冷链保鲜设施等方面,分区域、 分类型、分行业,精准招商、定向落地。针对农业物质技术装 备“卡脖子”难题,组织制定发布“揭榜挂帅”榜单,广发“英 雄帖”,招揽高端人才,攻克技术难题。(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市农业农村局、市招商合作中心、市人社局)
( 三 ) 加强用地保障。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 不少于 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落实 设施农业用地政策,依法依规保障农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 设施用地。耕地 “进出平衡”方案编制实施中,要充分考虑设 施农业用地合理需求。对市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纳 入用地审批 “绿色通道”,优先办理。(责任单位: 市自然资源 规划局)
( 四 ) 加强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加 大财政对“两强一增”行动支持力度,统筹用好相关涉农资金, 充分发挥涉农相关基金作用,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 切实形成对 “两强一增”行动的投入合力。加大资金整合支持 力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 2025 年全
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 10%以上。(责任单位: 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落实对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税收支持, 加大企业贷款贴息力度。(责任单位:市税务局、市财政局) 发 挥 “裕农通”(安徽) 等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推行 “无感授 信、按需增信、随时用信”模式。(责任单位:市金融服务中心、 市农业农村局) 金融机构要在农村普惠金融中单列涉农信贷投 放计划,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平均增速。(责任单位:市 人行、市金融服务中心 ) 支持涉农企业上市。扩大特色农产品 保险。拓展农业担保范围。用好农机融资租赁工具。(责任单位: 市金融服务中心、银保监分局广德监管组)
( 五 ) 加强工作创新。 围绕产业生态化、管理智能化、要 素集约化、生产标准化 “四化”同步,坚持加快农业高质量发 展导向,结合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推动建设水准高、科技 含量高、智能程度高、生产效率高、质量效益高、共富成色高 “六高”集成,打造一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休闲农业等 领域的“未来农场”。每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聚焦产业发展特 色,至少打造一个融入现代元素的“未来农场”,推动成为科技 强农、机械强农的集中展示地和先行示范区。(责任单位:市委 农办、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 六 ) 加强考核督导。将 “两强一增”行动纳入乡村振兴 实绩考核。(责任单位:市委农办) 建立 “两强一增”行动绩效 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亩均产出率等指标 调查统计。(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德调查队、市
农业农村局) 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与用地指标、涉农 资金安排 “双挂钩”的 “赛马”激励机制。(责任单位:市 自然 资源规划局、市财政局)
附件:1. 广德市“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工作专班成员名单
2. “两强一增”行动主要任务年度分解表 3. “两强一增”行动 2022 年主要任务指标分解表
附件 1
广德市“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工作专班成员名单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 “科技强农、机械 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广德市 “两 强一增”行动计划。经研究,决定成立广德市 “两强一增”行 动计划工作专班。其组成人员如下:
牵 头 人:周其红 (市委书记)
钱 会 (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代市长)
专职牵头人: 陈俊炎 (市委副书记)
马 亮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张勇国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韩家清 (市政府副市长)
成 员 单 位:张绍玉 (市农业农村局、 乡村振兴局)
张志坤 (市科技局)
陈安幸 (市经信局)
熊学敏 (市委组织部)
余 维 (市发改委)
邱秀敏 (市民政局)
王青松 (市财政局)
郑 重 (市人社局)
刘 平 (宣城市苏皖合作示范区管委会、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杨胜怀 (市住建局)
陈 炜 (市水利局)
张 斌 (市商务局)
胡绍武 (市教体局)
李 芹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戴启发 (市市场监管局)
窦永高 (市统计局)
程 亮 (市医保局)
阮永海 (市数据资源局)
从家峰 (市生态环境分局)
李 刚 (市供销社)
朱立飞 (市税务局)
汤 敏 (市金融服务中心)
戴龙强 (市林业发展中心)
李 军 (市招商合作中心)
白龙忠 (市残联)
傅先斌 ( 国家统计局广德调查队) 卢宏伟 (市人行)
陈 新 (市委农办)
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农业农村局,张绍 玉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张志坤、 陈安幸两名同志任办公室副主 任,负责推进全市 “两强一增”行动,落实调度、考核等工作 机制。
附件 2
“两强一增”行动主要任务年度分解表
序号 |
工作任务 |
2022 年 |
2023 年 |
2024 年 |
2025 年 |
责任单位 |
1 |
深化 “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 “聘、选、派、 育”等方式,科技特派员发展到 50 名以上,实 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 |
50 名。 |
50 名 以上, 实 现行政村服务 全覆盖。 |
50 名 以上, 实 现行政村服务 全覆盖。 |
50 名以上,实现 行 政 村 服 务 全 覆盖。 |
市科技局、市农业农 村局、市委组织部、 市教体局 、 市人社 局、市林业发展中心 |
2 |
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 180 人次。 |
县、 乡 ( 两级) 农技人 员在编 在 岗 率 92% 以 上,180 人。 |
县、 乡 ( 两级) 农技人员在编 在 岗 率 95% , 180 人。 |
县、 乡 ( 两级) 农技人员在编 在 岗 率 98% 以 上,180 人。 |
县、 乡 ( 两级) 农 技 人 员在 编 在 岗 率 100%, 180 人。 |
市农业农村局 |
3 |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补采农业种质资源2 份。 建设和完善国家级皖南黑猪保种场。 |
补采 2 份。 |
完成省市任务。 |
完成省市任务。 |
完成省市任务。 |
市农业农村局、市科 技局、市财政局 |
4 |
实施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加强省级南繁科研 育种基地建设,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 品种 1 个左右。 |
|
争取育成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 农 作 物 品 种 1 个。 |
|
累 计 育成 具 有 自 主 知识 产 权 的农作物新品 1 个。 |
市农业农村局、市科 技局、市财政局 |
序号 |
工作任务 |
2022 年 |
2023 年 |
2024 年 |
2025 年 |
责任单位 |
5 |
发展优质专用粮食 35 万亩,推行 “按图索粮” 和订单化生产。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稳步推进食 用菌发展,推进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 园建设。推进畜禽绿色健康养殖,规模养殖比重 达 80%以上。实施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 900 亩,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到 1.5 万亩。 |
发展优质专用 粮食 35 万亩, 设施蔬菜 2700 亩 (含复种 ), 食 用 菌 产 量 4600 吨、产值 5100 万元,建 设 生态化 、标 准化 、 宜机化 示 范茶 园累计 2 个。规模养殖 比重 78.5%。新 增稻渔综合种 养 5000 亩,新 增池塘标准化 改造 300 亩。 |
发展优质专用 粮食 35 万亩, 设施蔬菜 3100 亩 (含复种 ), 食 用 菌 产 量 5000 吨 、产值 5500 万元,建 设生态化、标准 化、宜机化示范 茶园累计 3 个。 规模养殖 比重 79%。稻渔综合 种养稳定发展, 新增池塘标准 化改造 200 亩。 |
发展优质专用 粮食 35 万亩, 设施蔬菜 3600 亩 (含复种 ), 食 用 菌 产 量 5300 吨 、产值 5800 万元,建 设生态化、标准 化、宜机化示范 茶园累计 4 个。 规模养殖比 重 80%。稻渔综合 种养持续发展, 新增池塘标准 化改造 200 亩。 |
发 展 优 质 专 用 粮食 35 万亩 , 设 施 蔬 菜 4100 亩 (含复种 ) , 食 用 菌 产 量 5900 吨 、 产 值 6500 万元,建设 生 态 化 、 标 准 化、宜机化示范 茶园累计 5 个。 规 模 养 殖 比 重 80%以上。 稻渔 综 合 种 养 发 展 到 1.5 万亩,新 增 池 塘 标 准 化 改造 200 亩。 |
市农业农村局 |
6 |
培育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 1 个、企业品牌 2 个、产品品牌 5 个。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地理标志农产品 20 个以上。 |
培育区域公用 品牌 1 个,企 业 品牌 1 个 , 产品品牌 2 个。 计划新增绿色 食 品 、有机农 产 品 、地理标 志农产品 5 个。 |
累计 1 个,1 个, 3 个。计划新增 绿色食品、有机 农产品、地理标 志农产品 5 个。 |
累计 1 个,1 个, 4 个。计划新增 绿色食品、有机 农产品、地理标 志农产品 5 个。 |
累计 1 个,2 个, 5 个。计划新增 绿色食品、有机 农产品、地理标 志农产品 5 个。 |
市农业农村局、市市 场监管局 |
序号 |
工作任务 |
2022 年 |
2023 年 |
2024 年 |
2025 年 |
责任单位 |
7 |
落实省部合作框架协议,加快 “一县一业”全产 业链创建,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 基地 7 个。 |
累计建成 3 个。 |
累计建成 5 个。 |
累计建成 6 个。 |
累计建成 7 个。 |
市农业农村局 |
8 |
实施农产品加工 “五个一批”工程,农产品加工 总产值超过 230 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农业总 产值比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
185 亿元。 |
200 亿元。 |
215 亿元。 |
230 亿元。 |
市农业农村局 |
9 |
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 等方式。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 0.56。 |
推 广 应 用 间 种 、 套种 、 轮 作 等 方 式 0.5 万亩。 系数达 0.548。 |
推广应用间种、 套种、轮作等方 式 2 万亩。系数 达 0.552。 |
推广应用间种、 套种、轮作等方 式 1 万亩。系数 达 0.557。 |
推广应用间种、 套种、轮作等方 式 3 万亩。系数 达 0.561。 |
市农业农村局、市水 利局 |
10 |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 术、“三大主粮”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化肥、 农药利用率均达 43%。 |
测土配方施肥 技术、“三大主 粮 ”病 虫害绿 色 防控覆盖率 分 别达 95% 、 53%,化肥、农 药利用率分别 达 43%、41.5%。 |
测土配方施肥 技术、“三大主 粮”病虫害绿色 防控覆盖率分 别达 95%以上、 56%,化肥、农 药利用率分别 达 43%、42%。 |
测土配方施肥 技术、“三大主 粮”病虫害绿色 防控覆盖率分 别达 97%以上、 58%,化肥、农 药利用率分别 达 43%、42.5%。 |
测 土 配 方 施 肥 技术、“三大主 粮”病虫害绿色 防 控 覆 盖 率 分 别达 97%以上、 60%, 化肥 、农 药 利用 率 分 别 达 43.5%、43%。 |
市农业农村局 |
序号 |
工作任务 |
2022 年 |
2023 年 |
2024 年 |
2025 年 |
责任单位 |
11 |
实施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五 年行动计划,组建 “两利用”产业联盟,畜禽粪 污综合利用率达 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 以上。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膜回收 利用体系,废弃农膜回收率 85%。 |
畜禽粪污综合 利用率保持在 85%以上。秸秆 综 合 利 用 率 95%以上,废弃 农 膜 回 收 率 85%以上。 |
畜 禽 粪 污 综 合 利用率保持在 85%以上。秸秆 综 合 利 用 率 95%以上,废弃 农 膜 回 收 率 85%以上。 |
畜 禽 粪 污 综 合 利用率保持在 85%以上。秸秆 综 合 利 用 率 95%以上,废弃 农 膜 回 收 率 85%以上。 |
畜 禽 粪污 综 合 利 用 率 保 持 在 85%以上。 秸秆 综合利用率 95% 以上,废弃农膜 回 收 率 85% 以 上。 |
市农业农村局、市生 态环境分局 |
12 |
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积极培育打造农业 产业互联网。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 品加工业等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数字 农业工厂 5 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 15 个。 |
新建数 字农业 工厂 1 个, 数 字农业应用场 景累计 12 个。 |
数字农业工厂 累计 3 个,数字 农业应用场景 累计 13 个。 |
数字农业工厂 累计 4 个,数字 农业应用场景 累计 14 个。 |
数 字 农 业 工 厂 累计 5 个,数字 农 业 应 用场 景 累计 15 个。 |
市农业农村局、市数 据资源局 |
13 |
实施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农 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努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
农村产品 网络 销售额 1.26 亿 元 ; 推进益农 信 息社可持续 运营。 |
农村产品 网络 销售额 1.4 亿 元;推进益农信 息社可持续运 营。 |
农村产品 网络 销售额 1.5 亿 元;推进益农信 息社可持续运 营。 |
农 村 产 品 网 络 销 售 额 1.7 亿 元;推进益农信 息 社 可 持 续 运 营。 |
市商务局 、 市供销 社、市农业农村局 |
14 |
依托科技计划 (专项)、首台套补助和首台套保 险等政策,引导我市龙头企业参与全国农机补短 板行动,提高 “皖产农机”市场占有率。 |
在首台套补助 和首台套保 险 中给予政策倾 斜,积极支持 上报农机补短 板项目。 |
在首台套补助 和首台套保险 中给予政策倾 斜,积极支持上 报农机补短板 项目。 |
在首台套补助 和首台套保险 中给予政策倾 斜,积极支持上 报农机补短板 项目。 |
在 首 台 套 补 助 和 首 台 套 保 险 中 给 予 政 策 倾 斜,积极支持上 报 农 机 补 短 板 项目。 |
市经信局 、 市科技 局、市财政局、市农 业农村局 |
序号 |
工作任务 |
2022 年 |
2023 年 |
2024 年 |
2025 年 |
责任单位 |
15 |
支持适应丘陵山区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的小型、 轻便、多功能农机装备研制,支持适应养殖业发 展的洗消饲喂、尾水净化、粪污处理等农机装备 研制。 |
支持企业研制 适用于丘 陵 、 特色经济作物 及养殖业发展 的农机装备 , 在企业技术 改 造 、企业技术 中心 、 专精特 新企业培育等 各类奖补政策 中予以倾斜支 持。 |
支持企业研制 适用于丘陵、特 色经济作物及 养殖业发展的 农机装备,在企 业技术改造、企 业技术中心、专 精特新企业培 育 等 各 类 奖 补 政策 中予 以倾 斜支持。 |
支持企业研制 适用于丘陵、特 色经济作物及 养殖业发展的 农机装备,在企 业技术改造、企 业技术中心、专 精特新企业培 育 等 各 类 奖 补 政策 中予 以倾 斜支持。 |
支 持 企 业 研 制 适用于丘陵、特 色 经 济 作 物 及 养 殖 业 发 展 的 农机装备,在企 业技术改造、企 业技术中心、专 精 特 新 企 业 培 育 等 各 类 奖 补 政 策 中 予 以 倾 斜支持。 |
市经信局 、 市科技 局、市农业农村局 |
16 |
加快农机更新换代,调整优化农机购置和报废更 新补贴等支持政策,逐步淘汰老旧机械,大型复 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 30%。 |
18% |
22% |
26% |
30% |
市农业农村局、市财 政局 |
17 |
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能力,支持在粮 食主产乡镇建设育秧中心和粮食烘干中心。 |
建设育秧 中心 3 个,烘干中心 3 个。 |
建设育秧 中心 2 个,烘干中心 1 个。 |
建设育秧 中心 2 个,烘干中心 1 个。 |
建设育秧中心 2 个,烘干中心 1 个。 |
市农业农村局 |
序号 |
工作任务 |
2022 年 |
2023 年 |
2024 年 |
2025 年 |
责任单位 |
18 |
巩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 建成果,打造水稻高标准综合示范基地 1 个。 |
巩 固 创 建 成 果,打造 1 个 水稻高标准综 合示范基地。 |
巩固创建成果。 |
巩固创建成果。 |
巩固创建成果。 |
市农业农村局 |
19 |
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 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 1 个。 |
|
新建 1 个。 |
|
|
市农业农村局 |
20 |
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新增全程机械化综合 农事服务中心 4 个,累计 9 个,实现农业乡镇全 覆盖。 |
新建 1 个。 |
新建 1 个。 |
新建 1 个。 |
新建 1 个。 |
市农业农村局 |
21 |
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 28 名、农机手 160 名。 |
培训理事长 10 人,农机手 40 人。 |
培 训理 事 长 6 人,农机手 40 人。 |
培 训理 事 长 6 人,农机手 40 人。 |
培 训 理 事 长 6 人, 农机 手 40 人。 |
市农业农村局 |
22 |
加快农机智能调度信息平台建设,联通农机化服 务大数据,实现管供需智能化对接,提升农机管 理、服务和应急能力。 |
做好信 息平 台 接入。 |
做好信 息平 台 接入。 |
做好信 息平 台 接入。 |
做 好 信 息 平 台 接入。 |
市农业农村局、市数 据资源局 |
23 |
因地制宜推行 “一户一块田”改革,推进小田变 大田、弯变直、坡改梯,提升农田宜机化水平。 |
实施宜机化 改 造 工 程 9000 亩。 |
按照宣城市 要求推进。 |
按照宣城市 要求推进。 |
按照宣城市 要求推进。 |
市农业农村局 |
序号 |
工作任务 |
2022 年 |
2023 年 |
2024 年 |
2025 年 |
责任单位 |
24 |
新建高标准农田 5 万亩,提质改造 3 万亩,建设 千亩片、万亩方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 |
新建 4 万亩高 标准农田。 |
新建 1 万亩 高 标准农田,提质 改造 1 万亩。 |
提质改造高标 准 农 田 建 设 1 万亩。 |
提 质 改 造 高 标 准农田建设 1 万 亩。 |
市农业农村局 |
25 |
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加强与高标 准农田建设协调推进,将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 积优先打造成高标准农田。 |
改造 2 个 中型 灌区项目。 |
完成 2 个 中型 灌区项目。 |
申报 4 个 中 型 灌区项目。 |
改造 3 个中型灌 区。 |
市水利局、市农业农 村局 |
26 |
深化 “田长制”改革,建立县、 乡、村三级田长 制责任体系。 |
编制年度工作 计划,及时交 办耕地保护相 关问题,指导、 监督 、 推进各 项任务 落实 , 抓好培训, 承 办相关会议 、 工作汇报 、信 息 报 送 等 工 作。 |
编制年度工作 计划,及时交办 耕地保护相关 问题,指导、监 督、推进各项任 务落实,抓好培 训,承办相关会 议、工作汇报、 信 息报送 等工 作。 |
编制年度工作 计划,及时交办 耕地保护相关 问题,指导、监 督、推进各项任 务落实,抓好培 训,承办相关会 议、工作汇报、 信 息报送等工 作。 |
全 市 田 长 制 配 套 制 度 进 一 步 健全,工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实 现 耕 地 和 永 久 基 本 农 田 数 量 不 减 、 质 量 提 升、布局稳定, 确 保 完 成 耕 地 保有量、永久基 本 农 田 保 护面 积、高标准农田 建 设 等 目 标 任 务。 |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市农业农村局 |
序号 |
工作任务 |
2022 年 |
2023 年 |
2024 年 |
2025 年 |
责任单位 |
27 |
以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为重点,全面推进农 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新增冷藏保鲜设施 14 个、库容 2.6 万立方米。 |
新增 5 个、8000 立方米 |
新增 3 个、6000 立方米 |
新增 3 个、6000 立方米 |
新增 3 个、6000 立方米 |
市农业农村局、市发 改委、市商务局等 |
28 |
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 “121”计划,推进有劳 动力的家庭每年至少有 1 名劳动力在本地务工, 收入 2 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 1 万元。 |
抓好该计划 落 实。 |
计划实施取得 初步成效。 |
计划实施取得 显著成效。 |
计 划实 施 达 到 预期效果 |
市人社局、市农业农 村局等 |
29 |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县域发展规模体量大、 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 特色产业集群 (基地),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 力就业。 |
建成 1 个特色 产业集群 ( 基 地 )。 |
积极向省发改 委争取特色产 业集群 (基地) 支持政策。 |
积极向省发改 委争取特色产 业集群 (基地) 支持政策。 |
积 极 向 省 发 改 委 争 取 特 色 产 业集群 (基地) 支持政策。 |
市发改委 |
30 |
发挥好公益性岗位的就业保障作用。 |
不少于 200 个 |
不少于 200 个 |
不少于 200 个 |
不少于 200 个 |
市人社局 |
31 |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 65%以上,300 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 达 50%。 |
土地适度规模 经 营 比 例 达 57%, 300 亩左 右集中连 片适 度规模经 营 占 比 42%。 |
土地适度规模 经 营 比 例 达 60%, 300 亩左 右集中连片适 度规模经 营 占 比 44%。 |
土地适度规模 经 营 比 例 达 62.5%, 300 亩 左右集中连片 适度规模经营 占比 47%。 |
土 地 适 度 规 模 经 营 比 例 达 65%,300 亩左右 集 中 连 片适 度 规 模 经营 占 比 50%。 |
市农业农村局 |
32 |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50 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 强村超过 40%。 |
经济强村 占 比 32%,分红 25%。 |
经济 强村 占 比 35%,分红 33%。 |
经 济 强 村 占 比 37%,分红 42%。 |
经 济 强 村 占 比 40%,分红 50%。 |
市委组织部、市财政 局、市农业农村局等 |
序号 |
工作任务 |
2022 年 |
2023 年 |
2024 年 |
2025 年 |
责任单位 |
33 |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达 2750 个、 农民合作社稳定在 600 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达 200 个。 |
家 庭 农 场 达 2600 个、农民 合作社稳定在 600 个、农业社 会化服务组 织 达 140 个。 |
家 庭 农 场 达 2650 个 、农民 合作社稳定在 600 个、农业社 会化服务组织 达 160 个。 |
家 庭 农 场 达 2700 个 、农民 合作社稳定在 600 个、农业社 会化服务组织 达 180 个。 |
家 庭 农 场 达 2750 个、农民合 作社稳定在 600 个、农业社会化 服 务 组 织 达 200 个。 |
市农业农村局、市供 销社等 |
34 |
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 技能培训 3000 人次以上。 |
3000 人次 |
3000 人次 |
3000 人次 |
3000 人次 |
市人社局 |
35 |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 “8+1”综合 救助标准。 |
按照国家、省、 宣城市标准发 放各类救助资 金 、优待金 。 按 “五有 ”标 准妥善保 障受 灾群众 的基本 生活。 完成危 房改造任务。 |
按照国家、省、 宣城市标准发 放各类救助资 金、优待金。按 “五有”标准妥 善保障受灾群 众的基本生活。 完成危房改造 任务。 |
按照国家、省、 宣城市标准发 放各类救助资 金、优待金。按 “五有”标准妥 善 保 障 受 灾 群 众的基本生活。 完成危房改造 任务。 |
按照国家、省、 宣 城 市 标 准 发 放 各 类 救 助资 金、优待金。按 “五有”标准妥 善 保 障 受 灾 群 众的基本生活。 完 成 危 房 改 造 任务。 |
市 民 政 局 、 市 人 社 局、市教体局、市住 建局、市退役军人事 务局、市医保局、市 残联等 |
36 |
落实好农业相关支持补贴政策,重点聚焦粮食主 产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实现对粮食实际生产 者精准补贴。 |
安排资金,及 时 、足额发放 各类涉农 涉粮 补贴。 |
安排资金,及 时、足额发放各 类涉农涉粮补 贴。 |
安排资金,及 时、足额发放各 类涉农涉粮补 贴。 |
安 排 资 金 , 及 时、足额发放各 类 涉 农 涉 粮 补 贴。 |
市财政局 、 市发改 委、市农业农村局 |
序号 |
工作任务 |
2022 年 |
2023 年 |
2024 年 |
2025 年 |
责任单位 |
37 |
针对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卡脖子”难题,组织制 定发布 “揭榜挂帅”榜单,广发 “英雄帖”,招 揽高端人才,攻克技术难题。 |
征集农业装备 重 大 技 术 需 求,择优确定 榜单任务 向社 会公开发布。 |
征集农业装备 重大技术需求, 择优确定榜单 任务向社会公 开发布。 |
征集农业装备 重大技术需求, 择优确定榜单 任务向社会公 开发布。 |
征 集 农 业 装 备 重大技术需求, 择 优 确定 榜 单 任 务 向 社 会 公 开发布。 |
市科技局、市农业农 村局、市招商合作中 心、市人社局 |
38 |
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 10%的 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落 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依法依规保障作物种植和 畜禽水产养殖设施用地,耕地 “进出平衡”方案 编制实施中,要充分考虑设施农业用地合理需 求。 |
完成广德市 国 土 空间 总体规 划报批工作。 |
依据县、乡镇级 国土空间规划, 严格 国土 空间 用途管制,保障 乡村产业发展 用地。 |
依据县、乡镇级 国土空间规划, 严格 国土 空间 用途管制,保障 乡村产业发展 用地。 |
依据县、乡镇级 国土空间规划, 严 格 国土 空 间 用途管制,保障 乡 村 产业 发 展 用地。 |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39 |
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对“两 强一增”行动支持力度,统筹用好相关涉农资金, 充分发挥涉农相关基金作用,引导撬动金融和社 会资本投入,切实形成对 “两强一增”行动的投 入合力。 |
统 筹整合相关 涉农资金,根 据工作任务和 财力状况,加 大财政对 “ 两 强 一 增 ” 行 动 支持力度。 |
统筹整合相关 涉农资金,根据 工作任务和财 力状况,加大财 政 对 “ 两 强 一 增”行动支持力 度。 |
统筹整合相关 涉农资金,根据 工作任务和财 力状况,加大财 政 对 “ 两 强 一 增”行动支持力 度。 |
统 筹 整 合 相关 涉农资金,根据 工 作 任 务 和 财 力状况,加大财 政 对 “ 两 强 一 增”行动支持力 度。 |
市财政局、市农业农 村局 |
40 |
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 2025 年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 到 10%以上。 |
9.4% |
9.6% |
9.8% |
10% |
市财政局、市农业农 村局 |
序号 |
工作任务 |
2022 年 |
2023 年 |
2024 年 |
2025 年 |
责任单位 |
41 |
落实对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税收支持和服务,加大 企业贷款贴息力度,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税 收政策落实。 |
落实对农产品 加工园区 的税 收支持、服务, 加大企业贷款 贴息力度。 |
落 实对农产品 加工 园区 的税 收支持、服务, 加大企业贷款 贴息力度。 |
落 实对农产品 加工 园区 的税 收支持、服务, 加大企业贷款 贴息力度。 |
落 实 对 农 产 品 加 工 园 区 的 税 收支持、服务, 加 大 企 业 贷 款 贴息力度。 |
市税务局、市财政局 |
42 |
发挥 “裕农通”(安徽) 等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作 用,推行 “无感授信、按需增信、随时用信”模 式。 |
按省统 一部署 开展工作。 |
按省统一部署 开展工作。 |
按省统一部署 开展工作。 |
按 省统 一 部 署 开展工作。 |
市金融服务中心、市 农业农村局 |
43 |
金融机构要在农村普惠金融中单列涉农信贷投 放计划,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 |
落 实 省 市 要 求, 单列涉农 信 贷 投 放 计 划, 完成涉农 贷 款 增 速 指 标。 |
落实省市要求, 单列涉农信贷 投放计划,完成 涉农贷款增速 指标。 |
落实省市要求, 单列涉农信贷 投放计划,完成 涉农贷款增速 指标。 |
落实省市要求, 单 列涉 农 信 贷 投放计划,完成 涉 农 贷 款 增 速 指标。 |
市人行、市金融服务 中心 |
44 |
每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聚焦产业发展特色,至 少打造一个融入现代元素的 “未来农场”。 |
结 合 片 区 实 际, 因地制宜 探 索开展 “ 未 来农场”建设。 |
结合片区实际, 统筹推进“未来 农场”建设。 |
结合片区实际, 统筹推进“未来 农场”建设。 |
结合片区实际, 统筹推进 “未来 农场”建设。 |
市委农办、市委农村 工作领 导小组 成员 单位 |
45 |
将 “两强一增”行动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 |
将 “两强一增” 行 动纳入 乡村 振 兴 实 绩 考 核。 |
将 “两强一增” 行 动纳入 乡村 振兴实绩考核。 |
将 “两强一增” 行动纳入乡村 振兴实绩考核。 |
将 “两强一增” 行 动 纳入 乡 村 振兴实绩考核。 |
市委农办 |
序号 |
工作任务 |
2022 年 |
2023 年 |
2024 年 |
2025 年 |
责任单位 |
46 |
建立 “两强一增”行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亩均产出率等指标调查统 计试点。 |
按 照省统 一部 署开展工作。 |
按 照 省 统 一 部 署开展工作。 |
按 照 省 统 一 部 署开展工作。 |
按 照 省 统 一 部 署开展工作。 |
市统计局、国家统计 局广德调查队、市农 业农村局等 |
47 |
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与用地指标、涉农 资金安排 “双挂钩”的 “赛马”激励机制。 |
根据涉农资金 的使用效果 , 合理倾斜用地 指标的安排; 优先倾斜 涉农 项目。 |
根据涉农资金 的使用效果,合 理倾斜用地指 标的安排;优先 倾斜涉农项目。 |
根据涉农资金 的使用效果,合 理倾斜用地指 标的安排;优先 倾斜涉农项目。 |
根 据 涉 农 资 金 的使用效果,合 理 倾 斜 用地 指 标的安排;优先 倾斜涉农项目。 |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市财政局 |
附件 3
“两强一增”行动 2022 年主要任务指标分解表
序号 |
工作任务 |
责任单位 |
2022 年具体工作举措 |
实施区域及 量化指标 |
1 |
深化 “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 “聘、选、 派、育”等方式,科技特派员发展到 50 名以 上,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 |
市科技局 |
建立相应奖励机制,完善巩固科技特派员制度。 |
全市 |
市农业农村局 市委组织部 市人社局 市教体局 市林业发展中心 |
配合科技部门开展 “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 |
全市 |
||
2 |
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 180 人次。 |
市农业农村局 |
围绕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遴选培训对象、 选定培训专业、创新培训方法、丰富培训内容、 提高培训实效。 |
全市 |
3 |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补采农业种质资源 2 份。建设国家级皖南黑猪保种场。 |
市农业农村局 市科技局 市财政局 |
加强宣传、指导;加强政策与资金支持。 |
全市 |
4 |
实施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加强省级南繁科 研育种基地建设。 |
市农业农村局 市科技局 市财政局 |
加大水稻育种技术攻关,推荐 2-3 个水稻品种 参加安徽省级试验。 |
全市 |
序号 |
工作任务 |
责任单位 |
2022 年具体工作举措 |
实施区域及 量化指标 |
5 |
发展优质专用粮食 35 万亩,推行“按图索粮” 和订单化生产。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稳步推进 食用菌发展,推进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 范茶园建设。推进畜禽绿色健康养殖,规模养 殖比重达 80%以上。实施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 改造 300 亩,新增稻渔综合种养 0.5 万亩。 |
市农业农村局 |
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着眼耕地质量提升和 绿色生产技术应用;牵头落实 “菜篮子”市长 负责制,加大保供和特色蔬菜基地建设,稳定 提高本地蔬菜供应能力。按照全省食用菌发展 整体布局,扶持培育主体、扩大基地建设、 改 善设施设备、延长产业链条,推动香菇等食用 菌做优做强。推动茶产业振兴,做好省茶产业 资金项目实施。扶持生猪、家禽养殖转型升级, 实施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示范推广稻渔 综合种养。 |
全市 |
6 |
培育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 1 个、企业品牌 1 个、产品品牌 2 个。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 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 5 个。 |
市农业农村局 |
积极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 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与登记工作。 |
全市 |
市市场监管局 |
根据省统一部署开展工作。 |
|||
7 |
落实省部合作框架协议,加快“一县一业”全 产业链创建,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 供应基地 2 个。 |
市农业农村局 |
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快绿色生态茶园 和绿色食品原材料生产基地建设;推动产品标 准化、地标化发展;培育绿色食品深加工企业, 增加产业科技含量;加强品牌建设;结合优势 资源发展茶旅融合; 引导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创 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
全市 |
序号 |
工作任务 |
责任单位 |
2022 年具体工作举措 |
实施区域及 量化指标 |
8 |
实施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农产品加 工总产值超过 185 亿元。 |
市农业农村局 |
努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打造农产品加 工领军企业;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力 度。力争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 185 亿元。 |
全市 |
9 |
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 作等方式。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 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 0.548。 |
市农业农村局 市水利局 |
利用冬闲田扩种油菜;挑选 10 个样点灌区,继 续开展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实测工作。 |
全市 |
10 |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 术,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 43%。 |
市农业农村局 |
夯实取土化验、 田间试验,农户施肥调查等测 土配方施肥基础工作,继续做好水稻侧深施肥、 绿肥种植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示范推广,完 善全市监测网络,持续开展耕地质量、土壤墒 情的监测与信息发布工作。加强重大病虫监测 预警与科学防控指导,开展 “三大主粮”病虫 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推动病虫害绿色防控示 范引领和统防统治绿色升级。 |
全市 |
11 |
实施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 五年行动计划,组建“两利用”产业联盟,畜 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 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 率达 95%。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 膜回收利用体系,废弃农膜回收率 85%。 |
市农业农村局 |
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提升行动;实施秸 秆综合利用提升行动,积极培育秸秆综合利用 市场主体,完善秸秆收储转运体系建设,发挥 秸秆综合利用奖补资金带动作用,提升秸秆产 业化能力;加强农膜回收利用,健全废旧农膜 回收网点,加快示范推广全生物降解膜。 |
全市 |
市生态环境分局 |
依法开展环评审批;抓好秸秆禁烧工作;加强 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活动的环境监督管 理;加强环境执法监管。 |
序号 |
工作任务 |
责任单位 |
2022 年具体工作举措 |
实施区域及 量化指标 |
12 |
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 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新建数字农业工厂 1 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累计 12 个。 |
市农业农村局 市数据资源局 |
加强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动现有省级农业 物联网示范点提档升级,积极创建数字农业工 厂。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加强物联网等信息技 术集成应用。 |
全市 |
13 |
实施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 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实现网上销售 1.26 亿 元。 |
市商务局 市农业农村局 市供销社 |
健全农村流通网络,加强市场主体培育,丰富农 村消费市场。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巩固提升 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成果。扩大信息员队伍, 强化益农信息社运营管理。健全制度体系,完善 服务内容,不断探索可持续运营机制。 |
全市 |
14 |
依托科技计划 (专项)、首台套补助和首台套 保险等政策,引导我市龙头企业参与全国农机 补短板行动,提高 “皖产农机”市场占有率。 |
市经信局 |
在首台套补助和首台套保险政策中给予倾斜支 持,积极支持企业申报补短板项目。 |
全市 |
市农业农村局 市科技局 市财政局 |
按工作要求配合开展工作。 |
|||
15 |
支持适应丘陵山区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的小 型、轻便、多功能农机装备研制,支持适应养 殖业发展的洗消饲喂、尾水净化、粪污处理等 农机装备研制。 |
市经信局 市科技局 市农业农村局 |
支持农机企业研制适应本地农作物生产的小 型、轻便、多功能农机装备。 |
全市 |
16 |
加快农机更新换代,调整优化农机购置和报废 更新补贴等支持政策,逐步淘汰老旧机械,大 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 18%。 |
市农业农村局 |
加快农机更新换代,调整优化农机购置和报废 更新补贴等支持政策,逐步淘汰老旧机械。 |
全市 |
市财政局 |
配合落实农机具购置及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及 时打卡发放补贴资金。 |
序号 |
工作任务 |
责任单位 |
2022 年具体工作举措 |
实施区域及 量化指标 |
17 |
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能力,建设 3 个育秧中心和 3 个粮食烘干中心。 |
市农业农村局 |
争取政策支持, 引导有条件的农机大户、农机 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育秧中心和粮食烘干中 心建设。 |
全市 |
18 |
巩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创建成果,创成 1 个水稻高标准全程机械化示 范基地。 |
市农业农村局 |
巩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 建成果,在誓节镇洪桥村建设 1 个示范基地。 |
全市 |
19 |
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 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培育农机农艺融合实验 示范点。 |
市农业农村局 |
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 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 |
全市 |
20 |
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新增全程机械化综 合农事服务中心 1 个,累计 6 个。 |
市农业农村局 |
依托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开展综合农事 服务中心建设。 |
全市 |
21 |
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 10 名、农机手 40 名。 |
市农业农村局 |
按照省厅培训方案落实。 |
全市 |
22 |
加快农机智能调度信息平台建设,联通农机化 服务大数据,实现管供需智能化对接,提升农 机管理、服务和应急能力。 |
市农业农村局 市数据资源局 |
以省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开展对接,及时、准确 掌握和发布作业信息,协调全市农机具调度使 用。 |
全市 |
23 |
因地制宜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推进小田 变大田、弯变直、坡改梯,提升农田宜机化水 平。 |
市农业农村局 |
推进实施宜机化改造工程 9000 亩。 |
全市 |
序号 |
工作任务 |
责任单位 |
2022 年具体工作举措 |
实施区域及 量化指标 |
24 |
新建高标准农田 4 万亩。 |
市农业农村局 |
新建高标准农田 4 万亩。 |
全市 |
25 |
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加强与高 标准农田建设协调推进,将大中型灌区有效灌 溉面积优先打造成高标准农田。 |
市水利局 |
完成卢村水库等 3 个中型灌区改造项目,优先 对接高标准农田建设。 |
在卢村乡 、邱 村镇 、新杭镇 通过灌区改造 项 目 完 成 8.5 万亩水价改革 面积。 |
市农业农村局 |
配合水利局开展工作。 |
|||
26 |
深化“田长制”改革,建立县、乡、村三级田 长制责任体系。 |
市自然资源 规划局 |
加强耕地保护信息化建设,对耕地及永久基本 农田实时动态监管,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正常使 用,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 化”,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
全市 |
27 |
以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为重点,全面推进 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新增冷藏保鲜 设施 5 个、库容 8000 立方米。 |
市农业农村局 |
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利用各级财政对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仓储 保鲜补贴资金,建设仓储保鲜冷链设施。 |
全市 |
市发改委 |
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项目单位争取上级冷链物 流项目资金。 |
|||
市商务局 |
按省统一部署开展工作。 |
|||
28 |
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 “121”计划,推进有 劳动力的家庭每年至少有 1 名劳动力在本地 务工,收入 2 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 收入达 1 万元。 |
市人社局 市农业农村局 |
加大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其他重点就业群体的 技能开发和培训,结合我市企业需求,加大开 展相关工种开发力度。实施皖厨培育工程,进 一步引导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从事餐饮 行业、争当皖厨能手。 |
全市 |
序号 |
工作任务 |
责任单位 |
2022 年具体工作举措 |
实施区域及 量化指标 |
29 |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发展规模体量大、专 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 特色产业集群 (基地),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 动力就业。 |
市发改委 |
积极向省发改委争取政策,完善、壮大我市省 级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 (基地)。 |
全市 |
30 |
发挥好公益性岗位的就业保障作用。 |
市人社局 |
按照省统一部署开展工作。统筹开发乡村公益 岗位,做好公益岗位日常管理。 |
全市 |
31 |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 57%以上,300 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 占比达 42%。 |
市农业农村局 |
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进一步抓好农 村产权交易平台运营。加强业务指导,培育新 型经营主体,促进土地流转。 |
全市 |
32 |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50 万元以上的集体 经济强村超过 32%,开展股份分红的村超过 25%。 |
市委组织部 市财政局 市农业农村局 |
继续落实“一抓六动”( 抓好农村基层党建、政 策推动、资金促动、项目牵动、帮扶联动、人 才拉动、示范带动) 专项行动,规范村集体经 济组织运营。预算安排 1000 万元资金,发展壮 大集体经济,推广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模式,鼓 励村集体承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项目, 落实各项发展政策。 实施衔接资金项目,助力 发展集体经济。 |
全市 |
33 |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达 2600 个、 农民合作社稳定在 600 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 织达 140 个。 |
市农业农村局 市供销社 |
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试点项目深入实施, 建立健全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体系,建立统一的农 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财务管理服务平台,加强 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升家庭农场发展水平。 |
全市 |
序号 |
工作任务 |
责任单位 |
2022 年具体工作举措 |
实施区域及 量化指标 |
34 |
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 能培训3000 人次以上。 |
市人社局 |
按照统一部署开展工作。 |
全市 |
35 |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 “8+1”综 合救助标准。 |
市民政局 市人社局 市教体局 市住建局 市退役军人 事务局 |
及时按照国家、省、宣城市调整标准发放重点 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按照不低于省、宣城 市标准发放义务兵家庭和重点优抚对象优待 金。持续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宣传。 |
全市 |
市医保局 市残联 |
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
|||
36 |
落实好农业相关支持补贴政策,重点聚焦粮食 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实现对粮食实际 生产者精准补贴。 |
市财政局 |
安排资金和及时发放补贴资金。 |
全市 |
市发改委 市农业农村局 |
落实农业相关支持补贴政策,提高种粮农民积 极性和抵御风险能力;配合市财政局做好相关 工作。 |
|||
37 |
针对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卡脖子”难题,组织 制定发布“揭榜挂帅”省市县三级榜单,广发 “英雄帖”,招揽高端人才,攻克技术难题。 |
市科技局 |
征集农业装备重大技术需求,择优确定榜单任 务向社会公开发布。 |
全市 |
市农业农村局 市人社局 |
配合市科技局做好相关工作。 |
|||
38 |
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 10%的建 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落实 设施农业用地政策,依法依规保障作物种植和畜 禽水产养殖设施用地,耕地“进出平衡”方案编 制实施中,要充分考虑设施农业用地合理需求。 |
市自然资源 规划局 |
完成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进乡镇国土空 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在编制中落实政策要求, 安排不少于 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 村产业发展用地。 |
全市 |
序号 |
工作任务 |
责任单位 |
2022 年具体工作举措 |
实施区域及 量化指标 |
39 |
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对 “两强一增”行动支持力度,统筹用好相关涉 农资金,充分发挥涉农相关基金作用,引导撬 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切实形成对“两强一 增”行动的投入合力。 |
市财政局 |
统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根据工作任务和财力 状况,加大财政对“两强一增”行动支持力度。 |
全市 |
市农业农村局 |
配合市财政局做好工作。 |
|||
40 |
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 2025 年全省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达到 10%以上。 |
市财政局 |
按照省委农办规定的比例计提。 |
全市 |
市农业农村局 |
配合市财政局开展工作。 |
|||
41 |
落实对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税收支持,加大企业 贷款贴息力度,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税收 政策落实。 |
市税务局 |
1.落实关于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 (包 括自有和承租) 专门用于经营农产品的房产、 土地,暂免征收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政 策。 2.落实对从事农、林、牧、渔项目的所得免征、 减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3.建立服务网格,分层级、分区域开展企业包 保,通过集中走访和座谈调研了解企业需求, 针对性地送政策、解难题,将改革红利送上门, 进一步提升纳税人缴费人满意度和获得感。 |
全市 |
市财政局 |
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贷款贴息。 |
序号 |
工作任务 |
责任单位 |
2022 年具体工作举措 |
实施区域及 量化指标 |
42 |
发挥 “裕农通”(安徽) 等数字金融服务平台 作用,推行“无感授信、按需增信、随时用信” 模式。 |
市金融服务中心 市农业农村局 |
按省统一部署开展工作。 |
全市 |
43 |
金融机构要在农村普惠金融中单列涉农信贷 投放计划,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 速。 |
市人行 |
1.指导辖内法人银行机构制定 2022 年涉农贷 款增量计划。 2.通过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党建引领 信用村建设等途径推动信贷计划执行。 3.做好数据监测与督导。 |
全市 |
市金融服务中心 |
配合人行开展工作。 |
|||
44 |
每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聚焦产业发展特色, 至少打造一个融入现代元素的 “未来农场”。 |
市委农办 市委农村工作领 导小组成员单位 |
在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内谋划启动 “未来农场” 建设。 |
全市 |
45 |
将 “两强一增”行动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 |
市委农办 |
将 “两强一增”行动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 |
全市 |
46 |
建立“两强一增”行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开 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亩均产出率等指标调 查统计试点。 |
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广德 调查队 市农业农村局 |
按省统一部署开展工作。 |
全市 |
序号 |
工作任务 |
责任单位 |
2022 年具体工作举措 |
实施区域及 量化指标 |
47 |
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与用地指标、涉 农资金安排 “双挂钩”的 “赛马”激励机制。 |
市自然资源 规划局 |
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优质涉农项目需求的用 地指标予以优先保障。 |
全市 |
市财政局 |
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考核等次好的涉农项目优 先倾斜。 |
中共广德市委办公室 2022 年 4 月 11 日印发
主办: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广德市信息中心
地址:广德市爱民路99号 邮编:242200 运维电话:0563-6022923 0563-6025772
广德市政府版权所有
皖ICP备09009364号-1
网站标识码:3418220001
皖公网安备 34182202000001号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