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市生态环境分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市生态环境分局 > 基层政务公开 > 生态环境 > 行政审批 > 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报告书、报告表)审批
索引号: 113417234863340777/202205-00025 组配分类: 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报告书、报告表)审批
发布机构: 市生态环境分局 主题分类:
名称: G318广德段(山关-郎溪界)公路改建工程(一期) 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意见稿公示 文号:
生成日期: 2022-05-05 发布日期: 2022-05-05
索引号: 113417234863340777/202205-00025
组配分类: 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报告书、报告表)审批
发布机构: 市生态环境分局
主题分类:
名称: G318广德段(山关-郎溪界)公路改建工程(一期) 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意见稿公示
文号:
生成日期: 2022-05-05
发布日期: 2022-05-05
G318广德段(山关-郎溪界)公路改建工程(一期) 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意见稿公示
发布时间:2022-05-05 15:34 来源:市生态环境分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我公司已委托安徽省环协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G318广德段(山关-郎溪界)公路改建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要求,现就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进行征求意见稿进行公示: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G318广德段(山关-郎溪界)公路改建工程(一期)

建设地点:广德经济开发区、誓节镇

建设单位:广德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

建设性质:改扩建

项目建设内容:拟建道路起于广德市经济开发区西区北侧,终点为广德与郎溪交界处,接G318郎溪段,路线全长约18.145km。本项目按照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总宽25.5m/33.75m,设计时速80km/h

二、项目污染状况及其环境影响对策分析

1)生态环境

项目建设会对占地范围内植被造成破坏、会对沿线两侧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造成干扰。项目通过加强施工期管理、严格控制占地范围、施工完成后及时恢复临时占地以及道路两侧绿化等措施,可以减缓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声环境

项目施工阶段的主要噪声源来自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噪声。通过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运输路线、采取临时隔声措施等可有效降低施工噪声对声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项目运营期噪声主要为交通噪声,通过采取对沿线声环境保护目标安装隔声窗、声屏障以及跟踪监测等防治措施,沿线各声环境保护目标均满足相应声环境标准噪声限值要求。

3)地表水环境

项目建设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期,桥梁下部结构施工通过采取围堰等措施以减轻对地表水体的污染。施工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通过处理后回用或用于农肥,不外排,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4)环境空气

项目施工期的主要环境空气污染物是扬尘,其次为沥青烟和车辆机械尾气。通过加强施工管理、采取围挡、苫盖、洒水、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等措施,有效减轻施工废气对环境空气影响。项目运营期废气主要为汽车尾气,对环境影响较小。

5)固体废物

项目建设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废弃土石方、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拆迁建筑物等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优先回收利用,不能利用的部分与废弃土石方一同运至弃土场进行处置,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运送至附近各市区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

6)环境风险

本项目环境风险主要是源自跨越桐汭河路段发生运输危险品的泄露事故。项目拟对工程跨越敏感水域的桥梁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及应急收集池,通过采取相应措施,项目环境风险影响较小。

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建设符合《安徽省普通省道网规划(2016-2030)》、符合《广德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与沿线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社会经济效益明显。通过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后,项目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得到控制和缓解。从环境影响角度出发,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四、查阅环境影响报告和其他相关信息及下载公众意见表的方式

报告书征求意见稿电子版见本网页附件1,也可联系建设单位或环评机构至其办公场所查询纸质版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联系方式如下:

建设单位:广德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

联系人:张主任

联系电话:13966166191

单位名称:安徽省环协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联系人:刘工

联系电话:0551-65865155

五、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及公众意见表的网络链接

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意见的范围主要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或者相关公众;公众意见表详见附件2

六、公众提出意见的方式途径以及起止时间

自公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公众可以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或其他便利的方式向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提交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