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市工信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市工信局 >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41723562179516N/202105-00001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主题分类: 其他
名称: 市经信局2020年工作总结合2021年工作思路 文号:
生成日期: 2021-05-07 发布日期: 2021-05-07
索引号: 11341723562179516N/202105-00001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主题分类: 其他
名称: 市经信局2020年工作总结合2021年工作思路
文号:
生成日期: 2021-05-07
发布日期: 2021-05-07
市经信局2020年工作总结合2021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1-05-07 09:47 来源:市经信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回眸十三五

工业经济质效显著提升。获评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连续三年获评全省制造业发展十快县;全省民营经济考核连续三年获表彰。工业经济总量占宣城市的比重跃升为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规工产值、规工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分别从2015年底的297户、432亿元、94亿元、15.5亿千瓦时增长到345户、574亿元、120亿元、26.46亿千瓦时(2019年底数据 )。

主导产业培育成效初显。四大板块占全部规工产值的比重从2015年底的21.5%提高到48%2019年底)。尤其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和以PCB为代表的电子电路产业,发展较好,已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继续发展壮大的基础。

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截至目前共17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7家;智能工厂1家、数字化车间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级绿色工厂5家。

园区平台建设日趋完善。经开区创成国家级绿色园区。

二、十四五发展目标

以四大产业板块(电子电路(PCB)、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智能化成套装备)为基础,坚持“3+1”发展思路,即优先发展电子电路(PCB)、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板块,“1”就是一项具体工作举措:重点支持发展引进总部经济。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力争十四五期间,形成电子电路500亿(远期目标1000亿)、汽车及零部件500亿、新材料300亿、智能化成套装备200亿规模。

三、2020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工业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市经信局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突出工业强市,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扎实工作、争先创优,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县域排头兵,成功跻身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10月,347家规上企业完成规工产值470.3亿元,同比增长3.4%;规工增加值96.7亿元,同比增长4.6%;工业投资增长8%其中技改投资下降21.1%;工业用电量22.04亿千瓦时同比增13.03%

宣城市重点双百工程项目新开工20个,全年计划投资31.7亿元,1-9月完成24.24亿元;新投产项目20个,全年计划投资32.1亿元,1-9月完成26.27亿元列入宣城市千企升级计划项目40个,计划投资23.76亿元,1-9月完成20.45亿元纳入省投资导向计划中亿元以上项目共17个,全年计划投资13.72亿元, 1-9月完成投资10.61亿元。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坚持培育和改造双向发力,推进产业动能转换。准确把握我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产业定位,不断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链联动发展。一是着力提升特色产业优势。围绕全委会报告中明确的做精做优电子电路绿色产业基地,努力打造卡不住、拆不散、搬不走的优势产业集群,制定了《关于大力支持电子电路(PCB)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通过强链、补链、延链等举措,强化上下游招引、企业间协作、关键环节补强,进一步培育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巩固和提升产业特色和优势。二是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乡站址储备。目前已建5G基站170余处,开通近百处,覆盖政务新区、老城区和经开区部分区域,计划今年底前完成主城区和经开区5G信号全覆盖。积极引导PCB企业为5G配套,组织申报省级数字经济项目5。通过企业上云、信息化建设等途径推进两化融合,获宣城市上云标杆企业”3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1家、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示范企业1三是深层次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智能制造、绿色发展为主题,开展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创建。广信股份创成省级绿色工厂,众合陶瓷三生科技2个产品创成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永茂泰被评为国家绿色供应链入围安徽省清洁生产项目库项目4个。大力推进机器换人,获省机器人发展支持项目9个。通过创新平台建设,带动企业研发能力提升,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工业设计中心2个。

坚持激励和倒逼双向发力,推进企业提质增效。开展企业培大育强和综合绩效评价,通过建立高效精准的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机制,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推进企业提质增效。一是培育行业发展领头雁以综合实力20强和综合效益10强企业为重点,印发实施《广德市工业企业培大育强三年(2020-2022年)行动计划》,设立40重点企业培育库,通过三年时间,对库内企业予以优先支持、重点帮扶,集中优势资源,推动重点企业做大做强。1-9月,综合实力20强企业实现产值92.65亿元,同比增长8.5%,好于全市面上5.4个百分点;实现增长10%以上的10家,永高、永茂泰、扬升,分别增长39.8%20.6%17.8%,带动作用明显。实现税收4.25亿元,同比增长5.32%,好于全市税收收入2.7个百分点。二是打造专精特新轻骑兵建立小升规培育库、专精特新培育库,推进企业上台阶。小升规库内企业100家,已完成升规9家。专精特新库内企业20家,评优企业5家,通过动态管理,推进库内企业成长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冠军企业和行业小巨人 。截至目前,全市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9家,在省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版挂牌企业9家,拓山重工被评为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三是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修改完善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办法,全面完成评价工作,并根据评价结果在项目申报、水价、担保利率、评先评优等方面实施差别化政策。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完成烧结类墙材企业整合工作,扎实推进我市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4家企业均已完成拆除,年底前完成验收。

坚持项目争取和精准服务双向发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一是盯紧上级政策和项目。形成提前谋划、提前摸底、提前指导、精准申报的工作机制,已成功争取上级经信资金3214万元。近期,推荐申报了制造强省项目63个。二是落实市本级支持工业经济发展政策。疫情期间制定出台广德惠企十条,兑现第一批工业发展扶持资金1541万元,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三是积极做好上门服务。优化调整百名干部帮百企联系企业名单,疫情期间建立了五员帮扶和驻企帮扶制度,严格落实经信干部包保服务制度,对企业提出的一切问题、意见和建议,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协调解决,第一时间反馈沟通,持续擦亮企业娘家服务品牌。

四、2021年工作计划

聚焦产业链,构建“3+1”产业发展新体系。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一地六县历史机遇,根据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结合产业培育发展现实,紧抓产业发展新趋势,对全市产业布局进行优化提升,构建“3+1”产业发展新体系,即电子电路、汽车零部件产业,加上新型总部经济。实施五个一,做强电子电路、汽车零部件两个主导产业,即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专班、一个基金、一个政策

依托大平台,形成联动互补发展新格局。努力将广德经开区打造成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要平台、沪苏浙重要产业转移承载区和长三角特色鲜明的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创成国家级开发园区。明确主园区、东区、西区、北区产业定位,与产业链布局相吻合,形成联动互补发展。

加快智能化,实现改造提升大蝶变。大力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智能制造+5G+工业互联网融合、传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探索建立智能化提升咨询诊断服务工作体系,分行业分批次推进智能化改造,大力引导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服务精细化,实现营商环境大提升。全力协调破解企业生产要素瓶颈,提升服务效能,按照政策直达、资金快达、服务全在线的目标,尽全力做到企业不跑路,服务送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