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新杭镇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新杭镇 > 应急管理 > 应急预案
索引号: 11341723003254567Y/202005-00048 组配分类: 应急预案
发布机构: 新杭镇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
名称: 广德市2020年度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文号:
生成日期: 2020-05-15 发布日期: 2020-05-15
索引号: 11341723003254567Y/202005-00048
组配分类: 应急预案
发布机构: 新杭镇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
名称: 广德市2020年度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文号:
生成日期: 2020-05-15
发布日期: 2020-05-15
广德市2020年度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发布时间:2020-05-15 16:14 来源:新杭镇 浏览次数: 字体:[ ]

广德市2020年度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1  总 则

1.1 编制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编制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规定。

1.2.2  经过批准的国家、省、市、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等。

1.2.3  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1.3 编制原则

1.3.1  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1.3.2  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

1.3.3  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1.3.4 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辖区内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9个乡镇,各乡镇要根据本预案制定细化本辖区的山洪防御预案,进一步落实防洪任务和措施,并组织相关村、社区编制村级山洪防御预案。

1.5预案编制

1.5.1市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内容包括:调查了解市辖区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山洪灾害类型、历史山洪灾害损失情况,分析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确定市级山洪灾害防御部门职责及责任人员;明确区域内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乡镇及山洪灾害防御措施;建立监测通信和预警系统,确定预警程序和方式,根据预报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规定转移安置要求,拟定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措施,安排日常的宣传、演练等工作。

1.5.2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内容包括:调查了解区域内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历年山洪灾害的类型及损失情况,分析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危险区和安全区;确定乡镇、村级防御组织机构人员及职责;充分利用已有的监测及通信设施、设备,制定实时监测及通信预警方案,确定预警程序及方式,根据预报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确定转移安置的人员、路线、方法等,拟定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措施,安排日常的宣传、演练等工作。

1.5.3市级防汛指挥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市级预案,各乡镇要及时组织人员,根据近年来洪水影响及村民生活环境的变化,对乡镇及村级预案进行编制和修订。

1.6 预案审批

乡镇预案、村级预案由乡镇水利站审核,所在乡镇批复,以正式文件上报市防指备案。

2  基本情况    

2.1 自然情况

2.1.1 河流分布

市地处长江中下游,为黄山余脉和天目山余脉交汇地带,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相对高差大,河道坡降陡,汇流历时短。全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347mm,但年际年内以及时空分布不均,差异较大,以致我市洪灾特点为集中降雨造成的骤发性洪水形成时间短,造成危害大,在本市停留时间短。根据地形特点,全市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山区:主要分布于南北部,面积约1100 km2(二)丘陵区:主要分布于东西部,面积约637 km2(三)平畈区:主要集中在中部,面积约428 km2。境内极易发生山洪灾害,且易受台风侵袭。

我市境内溪涧密布,河流大多为出境河流。主要有新郎川河(桐汭河)和老郎川河(无量溪),属长江一级支流水阳江支流郎川河上游,两条河道纵贯全市南北,树枝状沿干流左右分布10条和16条支流,河道多为砂卵石河床,比降较大,险工要段多,抗洪能力低,整体防洪标准其中桐汭河在市境内长73.5km,主要支流10条,全流域面积897.3km2;无量溪在市境内长65.4km,主要支流16条,全流域面积1079.9km2;朱湾河、石进河、庙西河、横山河分别流入浙江省长兴市、安吉市和江苏省溧阳市,白马河流入本省宁国市,出外水系流域面积187.6 5km2

2.1.2 区域内的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性

我市属典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平均218天),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本区域多年平均气温15.4℃;一月份气温最低,平均气温为2.6℃,极端最低气温为-14.6℃;七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为28.1℃,极端最高气温40.4℃。气温垂直变化明显,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48℃。

全市降水较丰富,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1500 mm之间,降水趋势自南向北逐渐减少。降雨年际变化显著,最多年份在2016年,降雨为2131.9mm,最低年份在1978年,只有775.9mm,相差1356mm。降雨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雨的38.3%。月最大降雨量为839.6mm(1999年6月),最小降水量为51.9mm(1997年6月)。

多年平均有雨日(日降雨量大于1mm)133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最小的是1月和12月为77%,最大的是9月为85%。多年平均蒸发量867mm(E601蒸发皿);多年平均风速2.5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0m/s。

2.1.3  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水土流失等情况

我市属黄山余脉和天目山余脉所环抱的丘陵地区,位于皖南山地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带,黄山余脉自西向南入境,分别向东、西、北三方蜿蜒延伸;天目山余脉从东南插入,向北逶迤蛇行,其间层峦叠嶂,为皖、浙、苏的天然分界。全市地形大致可分为山区、丘陵区和平畈区,分别占比例约为50%、30%和20%。境内地形起伏较大,呈马鞍形,南北高中间低,最高海拔863.3m,最低14.0m。地下分布较广的是沉积粉状砂岩、泥质粉砂岩、石英质砂岩、花岗岩和石灰岩等,地貌格局比较复杂。周围群峰环列,中部为坳陷盆地,地形起伏大。盆地四周为岗地、丘陵、低山所环绕,南部、东南部是高丘和海拔500~800米的中低山区。北部以丘陵为主,石灰岩质纯、层厚,发育了典型的亚热带地下喀斯特地貌。

经实地调查,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434.2km2,占幅员面积的20.1%,其中轻度侵蚀面积277.89km2,占流失面积的64%;中度侵蚀面积152.73km2,占流失面积的35.2%;强度侵蚀面积3.58km2,占流失面积的0.8%,按平均侵蚀模数计算,则土壤侵蚀总量为118.32万吨/年。

2.2 经济社会情况

2.2.1 区域内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全市6镇3乡,136个行政村(社区),2019年末,广德市总人口5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9万,农业人口36.1万。

2.2.2 区域内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等

全市总面积2145km2,耕地总面积257.09km2,其中水田面积226.98km2,是皖东南地区主要的粮产区。

2019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1166”工作部署,实现生产总值321.2亿元、财政收入4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62.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38元,分别增长8.4%、8.5%、13.4%、10.5%

2.3 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

2.3.1区域内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山洪灾害类型及易发区、典型山洪灾害描述

从1949年至今(文革十年无文字记载),我市发生近

20起大的山洪灾害。灾害均系强降雨山洪暴发引起,几起滑坡多为小面积山体滑坡,未造成大的损失。我市山洪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山区。

典型性山洪灾害如1984年7月4日四合乡的特大暴雨导致山洪暴发,造成部分房屋倒塌,道路、塘坝几乎都被冲毁,由于雨日过长,地下水排泄不及,土壤饱和,造成大面积山崩,农田遭到水冲沙压,部分沿河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据检查统计,全乡2667户受灾,受灾人口达 14069人,共倒房102台285间,受灾总面积5792亩,报废田亩共达1815亩。全乡共冲毁塘坝540处,水坝除耿村坝外,基本上全部冲毁,河堤冲断671处,总长5.08公里,涵洞冲毁150座,机耕路冲断181处,共冲坏60座桥梁。

2019年89日至11日,受9号台风“利奇马”影响,我县普降暴雨,部分区域特大暴雨,历史罕见。全县平均降雨量203毫米,累计降雨量超350毫米4个站点(其中最大为牌坊390毫米);超300毫米10个站点;超250毫米10个站点。其中24小时降雨过程超361毫米(200年一遇)站点1个(牌坊363毫米);超318毫米(100年一遇)站点5个;超276毫米(50年一遇)站点9个。全县水库、河道水位陡涨,卢村水库水位达86.41米,超历史最高水位0.06米。卢村乡、四合乡、杨滩镇等山区乡镇山洪暴发,造成部分道路、塘坝水毁、部分房屋倒塌,全市受灾人口26782人,紧急转移人口4923人,解救被困人员11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563公顷,成灾面积4260公顷,绝收面积273公顷。倒塌房屋户数65150间。严重毁损房屋81166间,一般损坏114197间;乡村道路、公路、水利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2.3.2我市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一是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产流坡率大,汇流历时短,遇强降雨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二是山区多为沙质壤土,水土流失严重;三是我市的河道泄洪能力薄弱;四是我市骨干防洪工程少,不能有效的控制洪水。

2.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2.4.1 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市政府历来重视防灾救灾工作,着力宣传普及防救灾知识,提高民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建立了较完善的组织指挥体系和监测通信系统。但受经济发展以及各乡、镇、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制约,目前还没有完善的防灾预警系统。

2.4.2 防灾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加大投入对全市中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提高了整体防洪能力,同时对水土流失区域采取造林、种草、治理坡面和坡改梯地等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了综合治理。目前我市还有一批小型水库存在安全隐患,防洪压力较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不大,范围不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加之生产建设使水土流失程度加剧,水保监督执法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3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3.1 划分原则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

根据我市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我市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等,坡度较大、沟壑较深的山区划定为危险区,部分区域由于沿山坡坡角开矿、削坡建房、修路等人为活动也会引发山洪地质灾害。

3.2 “两区”的基本情况

根据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和范围,绘制山洪灾害风险图,标示山洪灾害危险区、安全区。收集、整理危险区经济社会资料,填写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此项内容按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及乡镇、村级应急工作预案执行。

4 组织指挥体系

4.1 组织指挥机构

4.1.1  市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成立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常务副市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分管副市长任第一指挥长、应急管理局局长、水利局局长任副指挥长、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指挥部。指挥部办事机构设在市水利局。

4.1.2  乡镇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

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乡镇成立防汛指挥机构,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乡镇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防汛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小组和2~3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乡镇内各行政村成立以村(社区)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同时,各村(社区)成立1~2个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每个村(社区)、组均要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确定一名以上信号发送员,并将名单报送乡镇、市防汛办备查。

4.2 职责和分工

4.2.1  市级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部门各负其责,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市级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4.2.2  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在市级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组织乡镇和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村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

4.2.3  工作职责

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雨量站、气象站等的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

信息组:负责对市级防指、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资、车辆以及善后补偿与处理等工作。

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基地用地审批手续的联系等工作。

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按命令有序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应急抢险队主要由基干民兵组成。

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5  监测预警

5.1 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确定

5.1.1 参照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的降雨情况,根据我市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前期降雨量等,确定我市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为100mm/24h。

5.1.2 根据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溪河水位情况,分析确定本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溪河水位值及变化情况;部分河流可将上游水情变化作为判断是否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依据。

5.2 实时监测

5.2.1 监测内容:辖区内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等信息。

5.2.2 监测要求: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

5.2.3 监测系统的设立:根据我市监测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采取现代信息采集和传输系统,尽快收集和传输山洪灾害情况。

5.3 通信

5.3.1  常用的通信方式有电视、广播、电话、传真、网络、短信、锣鼓号等。

5.3.2  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因地制宜地建设与通信方式相适应的山洪灾害监测信息、警报等的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络。

5.3.3  结合市办公自动化(OA)系统,建立市级山洪灾害各类数据汇集及信息共享平台。

5.4 预报预警

5.4.1预报内容:气象预报、河道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气象预报由气象部门发布,河道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由水务部门发布,泥石流和滑坡预报由国土部门发布。

5.4.2预警内容: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5.4.3  预警启用时机:(1)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4)水库及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5.4.4  预警发布及程序: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根据我市具体情况,制定预警程序和启用条件。(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防汛指挥机构发布,按市→乡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见图1)。(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市级防汛指挥部和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见图2)。

5.4.5  预警方式:根据我市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如电视字幕、手机短信、政府网站等)、报警信号(如信号弹、报警器等);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

 

 

6  转移安置

6.1 转移安置

6.1.1  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

6.1.2  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转移路线以应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避免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

6.1.3  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6.1.4  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

6.1.5  制定当交通、通讯中断时,乡、村(组)按照已批准的山洪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执行,及时启动躲灾避灾的应急预案。

6.2 转移安置纪律

转移工作采取市、乡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

7  抢险救灾

7.1 抢险救灾准备

7.1.1  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

7.1.2  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

7.1.3  抢险救灾的准备包括救助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等。

7.2 抢险、救灾

7.2.1  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

7.2.2  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

7.2.3  发生灾情,应首先将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7.2.4  如出现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畜禽尸体,做好相关善后事宜。

7.2.5  对紧急转移的人员做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

7.2.6  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8  保障措施

8.1 汛前检查

汛前,市、乡镇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8.2宣传教育及演练

8.2.1  对本预案内的主要内容,要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内群众进行宣传。

8.2.2  组织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

8.2.3  组织区域内人员开展实战演练。

8.3 纪律

8.3.1  各级、各部门、各防御重点乡镇及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坚决服从统一调度指挥,从预警发布之始必须随时与指挥部保持联系,及时反馈情况,发现险情等异常情况,在经过初步了解分析后,须在第一时间内向指挥部报告,同时对发生的险情或异常情况进行核查后,要当机立断,组织进行力所能及的处置。

8.3.2 负责紧急转移的工作人员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高效率投入工作,牢记安全第一,不遗漏一个人。

8.3.3  灾民安置应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同时必须解决转移人员的吃、住、医问题。

9  附则

9.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