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同年8月,在钱学森的主持下,中科院第一设计院开始进行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之后,考虑到上海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条件较为雄厚,在上海成立上海机电设计院,开始早期火箭的研制任务。
1960年2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探空模拟火箭T-7M在上海南汇老港的发射基地成功试射,1960年4月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科学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亲临老港发射场指导。后由于上海南汇老港发射基地区域狭窄,发射架较小,不利于探空火箭的回收和研究。上海机电设计院选址安徽广德誓节镇兴建了我国第一个初具规模的探空火箭发射场。其后,才在1969年建成酒泉卫星发射场。
回顾五十三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年轻人响应毛泽东主席“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从全国多地汇聚在黄埔江畔。当年除从美国归来的科学家钱学森外,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见过火箭。一群从大中专学校毕业的学生和一部分科技人员,在钱老领导下,凭着为祖国争光、为中华民族正气的豪迈气概,克服千难万险,白手起家,土法上马,开始了前无古人、披荆斩棘的登天之路。
探空火箭研制之初,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缺少必要的精密制造和检测设备,缺乏航天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西方严密封锁。T-7M试验模型火箭在研制初期,发动机推进剂靠自行车打气筒打压加注;时间机构用小闹钟改装;点火装置用灯泡的钨丝裹上硝化棉制作;发射控制室设在泥土堆成的堡垒内等。经过老一辈航天人努力拼搏、艰苦奋斗,T-7M终于在1960年2月在上海南汇老港东海边成功发射。同年五月,毛主席在上海视察火箭实物并高度赞扬。
移师安徽广德后,同年9月T-7探空火箭直上蓝天。我国航天事业的先驱者钱学森,曾于1963年12月亲临六〇三试验站指导发射试验。一路颠簸、风尘仆仆的钱老,那天一下车顾不上休息,就直奔发射场。他坐在简陋的板凳上,喝着大碗粗茶,谈笑风生地与年轻人拉着家常。他还勉励年轻人要树信心、立壮志,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干出来。航天长者的谆谆教诲,一直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
在这我国早期的飞天路上,一个个“中国第一”在这里诞生。从1960年至1966年,六〇三试验站共进行30多次各种类型和用途的探空、气象、生物火箭发射试验,其中,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气象探空火箭;
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我国第一枚高空生物试验火箭;
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电离层探测试验任务。
另外,在成功回收的生物火箭试验中,“小豹”和“珊珊”两只小狗搭载回收成功,飞行高度为100多公里。开创了我国生物试验火箭的先河,为我国开展载人航天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事业在天上,生活在人间。他们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者,他们也有亲情爱情,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但是,是什么让老一代航天人心甘情愿地在深山荒野里忍受寂寞,放飞火箭?毫无疑问,是爱国之心,是报国之志。以国为重,国家利益至上,这一核心价值观早已成为航天人的共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航天精神深深扎根在航天人的心底。正因为有了这一崇高信念的支撑,有了报效祖国的追求,才让他们敢于克服一切困难。
一九六八年底,六〇三试验站移交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现上海航天局)。之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在原探空火箭试验站的基础上,将其扩建改造为防空导弹无线电测试等航天产品试验场,为导弹、运载火箭无线电遥测遥控试验和导弹飞行试验提供条件保障。
随着航天事业的大发展,鉴于沪皖高速公路的建成,特别是在誓节设立了出口,上海到安徽广德誓节镇的路途不再遥远,于是上海航天局决定对六〇三再度进行开发建设。作为航天发展的历史见证,上海航天局对发射场原址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建设纪念碑,作为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展现航天优秀的文化积淀。
情系航天,守望苍穹,在深山铸箭,在荒野报国。誓节镇作为六〇三基地的所在地,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始和发展,书写了值得中国航天历史记载的一页,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航天第一镇”。(誓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