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灵动的诗篇,是生命的脉络,更是发展的希望。近年来,广德市升平街道团山村以水为脉,让大自然的水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水”。
“水”到渠成,“污水”变“清流”。“以前,村里污水遍地,洗碗水、拖地水、养殖废水都是直接流在路面,又臭又脏,让人很不舒服。现在,污水都集中排到处理站处理,居住环境大变样,住在这里太舒服了。”近日,谈及村里的变化,郭大爷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农村生活污水问题一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的一个“痛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团山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围绕农村生活污水乱倒乱排的问题,全面打响“污水治理攻坚战”。
投入约150余万元,在团山村安置小区及方山冲村民组铺设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终端,同时全村开展改厕、粮长河清淤等项目,努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污水终端投入使用后,大大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及社会效益。
如今走在乡间小道,再也不见污水横溢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水潺潺流淌,“水”到渠成,污去清来,团山村实现了村庄人居环境的“蝶变”。
“水”润土地,“荒田”变“绿仓”。由于缺乏完善的灌溉体系,从取水点引水至田间困难重重,致使村里部分土地在种植时节难以获得充足水源补给。农户们即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亦难以维系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粮长门水库的建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源,为了方便村民生活、农田灌溉用水,团山村积极开展取水管道铺设工程,将粮长门水库中储蓄的水或净化处理后的水引入村民家中或田地。曾经的荒废土地自此迎来转机,重新具备了规模化种植的条件,为团山村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拓展出崭新空间,成为乡村经济增长的又一潜力板块。
“荒田”变“绿仓”,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更为乡村产业发展拓展了空间,让乡村经济发展的根基愈发稳固。
“水”盈财聚,“废址”变“金巢”。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源头活水。得益于完善的水利设施,团山村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在戈村中心村庄的育秧大棚内,村里的种粮大户张德木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铺盘作业。科学种田早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张德木承包了275亩闲田,种上小麦与油菜,摇身一变成了全村春耕生产的“排头兵”。他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引入有机控制平衡施肥技术和现代灌溉技术,从播种到收割实现全程机械化管理。凭借这般科学高效的运作,水稻平均亩产高达1200斤。
优质且稳定的水源供应,不仅让现代化大棚以及茶山种植蓬勃发展,更为新产业的崛起创造了条件。村民们敏锐地捕捉到商机,收购了团山村废弃水厂的设备,并在原址上建起了饮用水企业,推出了自己的饮用水品牌——岭峰山泉。吸纳村民就业,带动村里其他产业发展。“水”为团山村又带来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从改善生态环境的“生态水”,到保障农业生产的“灌溉水”,再到发展产业的“致富水”,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团山村将继续以水为脉,深挖水资源潜力,不断拓展水的功能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更为强劲的源头“活水”,书写更加辉煌的乡村发展篇章。(王立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