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723MB0uO83680/202408-00112 | 组配分类: | 传染病防制 |
发布机构: | 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局、市疾控局) | 主题分类: | 卫生、体育 |
名称: | 【传染病防控系列科普】关于鼠疫的防控知识 | 文号: | 无 |
生成日期: | 2024-08-13 | 发布日期: | 2024-08-13 |
鼠疫,作为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甘肃、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等地时有鼠疫病例报告。
一、什么是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感染后可出现败血症的表现,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死后尸体表现出紫黑色,因此称为黑死病。(我国仅有两个甲类传染病,另一个是霍乱。)
二、鼠疫的流行病学
1. 鼠疫传染源
(1)鼠疫染疫动物。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如旱獭、黄鼠、沙土鼠、黄胸鼠、褐家鼠等。
(2)鼠疫患者。主要是肺鼠疫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
2. 鼠疫的传播途径
(1)从动物—跳蚤—人的传播,多为腺鼠疫。携带病毒的疫蚤再叮咬其它鼠或人时,病菌即注入鼠或人体,构成感染。
(2)通过人—人的空气飞沫传播造成传播。肺鼠疫患者痰中的鼠疫杆菌可借飞沫及尘埃经呼吸道传播,造成人间鼠疫流行。
(3)经皮肤黏膜传播。接触剥食染疫的鼠类及其它啮齿动物的皮肉、内脏、血液和病人的痰液、脓血分泌物,均可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感染。
三、鼠疫临床表现
鼠疫的潜伏期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可以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鼠疫和其他少见型鼠疫。腺鼠疫为鼠疫最常见的类型,平时流行中80%以上为此型。
腺鼠疫 主要表现为恶寒、高热、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粘膜出血点等;侵袭部位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淋巴结和周围组织显著红肿热痛,边缘不清,与皮下组织粘连,较坚硬,失去移动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好发部位依次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腺鼠疫是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
肺鼠疫 起病急,恶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促迫、发绀等;咳嗽、咳粘液或血性泡沫痰,肺部可闻及散在湿罗音或胸膜摩擦音;重者可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败血症型鼠疫 可为原发也可继发于腺鼠疫或者肺鼠疫,常常进展迅速,表现为寒战高热,有的体温不升,神志不清或者昏迷,后继发感染性休克,常于1到3日内死亡。
四、鼠疫如何预防?
1.学习有关鼠疫防治的知识,掌握鼠疫传播途径,克服恐惧心理,防患于未然。
2.居民应积极配合,做好灭鼠灭蚤等措施,必要时可用烟炮、磷化铝、也可投放毒饵灭鼠,做好自家环境卫生。
3.前往有鼠疫疫源地的地区旅游时,严禁捕猎野生动物,禁食野味。要做到“三不三报”,“三不”即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以及产品出疫区。“三报”即报告病死老鼠、野兔,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高热病人和突然死亡病人。
五、怀疑感染了鼠疫,该怎么办?
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淋巴结疼痛、咯血或出血等症状时(特别是有鼠疫流行地区旅行史的人)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应主动将出游史告知医务人员。除非经医务人员进行了诊断,否则应避免自行用药,包括使用抗生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