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德市政府网站!

无障碍 长辈版 智能问答 繁体版
索引号: 11341723003254102J/202406-00019 组配分类: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名称: 【政策依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农科函〔2024〕417号) 文号:
生成日期: 2024-06-18 发布日期: 2024-06-18

【政策依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农科函〔2024〕417号)

发布时间:2024-06-18 14:44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0
【字体大小: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4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农业农村局:

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社〔20246号)部署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我厅制定了《安徽省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2024530

安徽省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以及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落实《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部署要求,壮大我省乡村人才队伍,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决策部署,聚焦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三农工作重点任务,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紧紧围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聚焦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素养,培育粮食安全守护者、产业发展带头人和乡村振兴主力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落实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部署,以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为核心,全面推进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2024年,全省计划培育高素质农民41899人(具体培育任务安排见附件1),开展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10000人(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三、实施重点

(一)重点任务。各地围绕粮油稳产保供开展培育的人数占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年度绩效任务的比重,粮食生产大县不低于80%,其他地区及省、市本级不低于70%

1.重点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支撑粮食生产和大豆油料扩种,聚焦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围绕全产业链技术或单项关键技术开展培训,分区域、分品种、分技术确定培训内容,联合种植管理部门遴选培训对象,分品种组班、分技术授课、分阶段培训,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聚焦大食物开发,服务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发展,根据设施种植标准化园区、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场、智慧农场等从业所需技术技能要求开展技术培训。开展棉、糖、园艺作物等领域技术培训,继续面向牛羊养殖主体、奶农、渔民开展技术及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强化绿色低碳、种养结合等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落地应用。加大农机领域培训力度。及时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措施及相关设施装备应用培训,做好师资课程储备。

2.培优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服务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围绕经营管理、绿色发展、品牌创建、市场营销、风险防控等内容开展系统化培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围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等,分领域、分产业、分层级开展系统培育,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3.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素养。全面开设综合素养课程,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课程覆盖所有培育对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三农相关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农业绿色发展、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耕地保护建设、农业金融保险、乡村治理、农耕文化、农村移风易俗等领域知识、理念和倡导性要求,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二)专项行动。服务三农领域重大任务,聚焦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和农民综合素质素养全面提升,组织实施六个专项行动,开展一项试点。

1. 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专题培训行动。以大豆、玉米、小麦、油菜等重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为实施范围,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因地制宜、按需设班,支持县级培训和省市级调训相结合。以粮油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和规模化种植大户为对象,围绕全产业链技能,强化急需、短板技能培训。在有条件的地区,以专业农机手、农机大户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带头人为对象,以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常态化农机应急救灾服务队为重点,聚焦主要粮油作物耕种管收机械化作业环节,扩大实施专业农机手培育行动,提高农机手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在适宜区域继续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专项培训,在豇豆主产区域继续开展质量安全控制培训。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培育行动。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专业型社会化服务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田间学校等主体带头人为对象,开展主体发展能力提升培训,支持组织跨区域学习,帮助拓宽发展思路、优化发展路径,促进产业提档升级。面向上述主体从业就业人员,以相关涉农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通过订单式组班、定制式培训、师傅带徒弟等方式,提升农民就业能力,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3. 脱贫地区致富能力提升行动。支持脱贫地区围绕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带头人,提升从业者技能水平,带动脱贫群众致富增收。根据脱贫人口(含非脱贫人口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就业需求,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高脱贫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鼓励采取订单式培养、工匠带培等方式开展培训。农民教育培训条件不足的地区可由市级组织或委托其他市县组织培训。

4. 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集中培训行动。以中小规模养殖场户防疫人员和村级防疫员为重点培育对象,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式,培训内容包括科学养殖、强制免疫与先打后补政策、疫苗管理、动物免疫操作与采样技术、动物检疫操作规程、免疫信息报送、消毒和防护技术、重大动物疫病与人畜共患病防控技术、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实验室检测和免疫效果评价、耳标管理与追溯体系使用、动物防疫资金管理等。加快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协调、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高素质动物养殖、防疫、检疫监管队伍,切实提升基层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真正筑牢防疫免疫屏障,保障畜牧业高质高效发展。

5. 农民综合素养整村推进行动。以行政村为单位,开展农民综合素质素养提升培训。全省共举办2000个培训班(附件1),由县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实施。每个县选若干个有需求、有组织能力的村,每个村不超过2个班、培训专题不重复。每个班不少于50人、不少于2个专题培训课程、培训时长不超过一天、培训内容为综合素养课,可与春耕春管、防灾减灾等应急性培训结合开展。创新性开展乡村文化和乡村治理相关培训,普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农村移风易俗、农耕文化传承保护、乡村优秀文化等,提高农民参与积分制、清单制、村民说事等乡村治理过程的能力和意识,培育文明乡风。培训班需填写《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行动培训班信息签到表》(附件7)并上传到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管理系统)。举办培训的村应设置一名联络员,负责培训对象和现场教学组织工作。

6.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行动。聚焦粮油等重要农产品产业、种业、耕地建设、农机作业服务、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乡村建设和传统技艺、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等方面高技能人才培养,围绕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有机衔接。

7. 开展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在全省选择5个县,聚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人才需求,坚持学用结合、以用为主、重在实效的理念,开展学用贯通综合试点,拓展培育目标,拓宽实施内容,探索培育路径,创新培育方式,推动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紧密联系、双向贯通。

四、组织实施

2024年全年着力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相关要求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不断提高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确保全年工作高质高效、农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由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分别组织实施,优先支持农民需求迫切、产业结合紧密、培育基础条件完备、上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和培育效果较好的市县实施培育任务。实行分层分类培育,省级主要开展农业经理人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市级主要开展经营管理型人员及高素质女农民培育,县级主要开展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育。

(一)遴选培育对象

遴选条件:年满16周岁,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务农农民、返乡入乡创业创新者、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服务等人员。

1.农业经理人培育。重点面向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愿望、具有农业行业相关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骨干人员及返乡入乡创业创新者,提高经营管理及市场开拓能力。

2.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重点面向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者,有较好产业基础并有意开办家庭农场的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等,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带动小农户发展能力。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

3.经营管理型人员培育。重点面向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农村创业创新者、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等,提高经营管理、就业创业、服务乡村社会事业发展能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主要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微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等;农村创业创新者主要包括院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科技人员、乡土人才、能工巧匠等返乡入乡在乡创业人员等;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主要包括村两委成员以及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等。

4.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育。专业生产型重点面向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农业劳动者,提高技术技能水平;技能服务型重点面向农业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和乡村社会事业服务人员等,提高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能力水平。

遴选程序:农业经理人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对象遴选,按照个人自愿申报,培育机构推荐或县农业农村局推荐,市农业农村局审核,省农业农村厅审定的程序进行。其他各类培育对象遴选,按照个人申请,村委、乡(镇)逐级推荐,项目市、县农业农村局审定的程序进行。

各类培育对象当年不重复,此前参训过的学员可以在本年度继续参加不同类型、不同层级或知识更新类培育。

(二)优选培育机构。培育机构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主营业务包括教育培训、农业技术推广,具备培育必须的教学、实践、管理和跟踪服务条件,包括:课堂集中教学场所及配套设施设备,实践实训场所或合作实训基地,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和专兼职教师队伍,培育目标所要求的其他软硬件条件等。

(三)丰富培训内容。参照农业农村部科教司《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及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块要求(附件2),结合实际,模块化设计综合素养课、技术技能课和能力拓展课。综合素养课包括思想政治、农业通识、三农政策、涉农法规、文化素养等课程,必须包括2024年中央和安徽省委一号文件、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促进法等相关内容。技术技能课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农机农艺融合、绿色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营销、农业经营管理、乡村治理、社会化服务等课程。能力拓展课由培育机构根据培育对象和培育目标自行设计课程。以生产技术培训为主的,实操实训学时数不应低于总学时数的2/3,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农时特点一次性或分段完成培育任务。以发展能力提升培育为主的,强调选育用一体化培养,将培育对象纳入发展监测范围。以从业就业技能培训为主的,鼓励在农业企业、农业园区进行岗位实践或顶岗实习。鼓励各级举办青年高素质农民培育专题班。

(四)严格培育管理。农民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要事先组织需求调查,建立培育对象信息库,遴选审核培育对象(附件3),强化与产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精选培育机构,开展日常监管和质量跟踪,为培育对象提供后续发展指导服务。市级主管部门还应分别做好对所辖区域市、县级培育工作的指导、监管和服务,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承担任务的培育机构在项目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按需制定培育计划及每期培训班教学计划,量身定制培训课程,综合运用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践实训、线上学习、观摩交流等多种形式,优化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教学计划包括课程、学时、形式、师资、教材、基地等内容,明确教学组织、学员管理、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等要求。培育计划和教学计划报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核批复后实施。抓好培训班日常管理和服务,特别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每期培训班建立5项制度,即:班主任制度、第一堂课制度(行政主管部门有关人员上第一课)、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培训台账制度(附件4、满意度评价制度(信息管理系统评价)。原则上每期培训班不超过50人,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分时段培训。各类培训均须在实践实训基地分产业(专业)按照全程关键技术节点开展跟班实践实训,设计好实践实训课程内容,学员须认真做好实践实训记录。及时建立健全培训档案,按要求将相关信息100%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信息化管理。要从各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库遴选授课教师,每期培训班至少聘请1名省级以上师资库成员。按照谁选用,谁负责的原则选用优质培训教材,优先选用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和省统编教材,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鼓励培育机构订阅《农民日报》等报刊。培育结束后,由培育机构通过过程评价、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评相结合方式,综合评价学员学习成果,对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项目管理部门及时对完成任务的培育机构进行验收。

(五)强化延伸服务。组织协调农业农村系统相关管理和技术力量,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体系等专业队伍,为技术技能提升类培育对象提供长期技术指导服务,帮助产业发展带头人获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信贷保险等方面支持。搭建交流展示平台,2024年省农业农村厅还将举办高素质农民职业技能大赛(三个工种),各市也要分别组织开展技能大赛,遴选优秀选手参加全省决赛,以赛促训。创造机会条件,支持高素质农民参加论坛、展会、创新创业大赛和农产品交易活动等。支持高素质农民领办创办产业联合体抱团发展。

五、资金安排

(一)补助标准。省以上补助资金按农业经理人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每人10000元(项目周期2年)、经营管理型人员培育每人3500元、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育每人1500元、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每人16000元(项目周期2年)的标准测算,补助到项目市、县(市、区)和省有关单位。

(二)资金拨付。项目资金按照钱随事走,谁用钱谁负责原则。省财政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按照项目目标任务,及时将项目资金拨付到各市、县。各地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和透明的资金拨付制度,继续实行资金预拨制,根据省下达的培育任务,依规预拨部分培育资金到培育机构;培育结束后,根据项目管理部门的验收合格意见等情况,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再拨付余款。现代青年农场主和农业经理人培育补助资金按照培育合同规定方式进行拨付。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严格落实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好需求摸底,加强统筹谋划,认真制定实施方案、细化任务举措、落实责任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会商,加强本部门内相关单位的统筹协调,加强与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组织的工作联动。

(二)系统提升体系能力。支持农广校、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鼓励培育质量高的机构长期稳定承担任务。农广校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和联系基层的优势,用好多样化培训手段,积极承担应急性培训任务。鼓励涉农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与学历教育贯通试点,探索建立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学时转换机制,支持农民提升学历水平。鼓励科研院所为培育对象提供训后长期技术服务。在以上几类教育培训力量不足的地区,有序引导和规范社会化培育机构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合理设置遴选条件,强化开班审查、过程监管和质量评价。支持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园区等有偿参与实训、观摩、人才使用等培育环节。提升各级培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水平,开展管理人员培训。强化培育课程建设,组织开发综合素养课,因地制宜开设专业技能课,按需设置能力拓展课。组织开发通俗易懂的培训教材,审核把关综合素养课教材,加强培训教材意识形态审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将法律、金融、文化等领域师资纳入共享师资队伍,综合素养课程师资原则上应来自行政事业单位、涉农院校、农广校、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机构。

(三)用好培育资金。用好农业农村部转移支付管理平台,加强对培育资金支出使用等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各地按照农业农村部和省有关项目资金管理规定及要求,制定和完善项目资金管理细则,建立项目资金专账,确保专款专用、规范使用,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及时使用支出,不得挪用、整合项目资金。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加快执行进度,将资金分配和绩效分解等信息及时规范录入农业农村部转移支付管理平台。建立项目验收和项目资金审计制度。

(四)加强监督管理。认真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强化培育各环节组织管理。一是实行备案制。市、县实施方案、培育机构承担任务汇总表(附件5)由市统一于630日前报省农业农村厅。二是实行全过程监管。建立随机抽查机制,严格审核开班计划和培育对象,跟踪培训进度,随机抽核培训执行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调整意见,必要时停班整改。实行月报告制度,每月底将当月培训进展情况报送省农业农村厅(附件6)。用好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培育全过程管理,要确定专人负责,定期抽查培育信息录入情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机构、师资、效果等综合管理在线评价,以及高素质农民发展情况监测。强化线上学习过程管理和学习效果考核。三是实行绩效管理。继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绩效管理,委托省农业科技教育中心开展培育质量跟踪。

(五)创新培育机制。要牢固树立选育用一体化培育理念,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小班制、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育方式。鼓励各地创新路径,因地制宜探索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积极探索建立合作开展培育机制。搭建农民和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用人主体之间桥梁,探索校地合作委托制培养、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路径。围绕特定区域或特定产业农民群体共性需求,开展定制化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农民融资保险、流通销售等方面需求,推进相关课程教学和课外服务联动式开展。探索开展师带徒培育模式。农业经理人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安排赴吉林省开展一次吉皖交流培训。支持农民学员参加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乡村人才振兴职称评审等。

(六)强化总结宣传。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各市于1210日前将市、县总结报省农业农村厅。要及时总结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经验做法成效,提炼形成机制、路径和模式,多渠道开展宣传推广。各市每季度向省农业农村厅至少报送1篇典型宣传材料。

联系人:胡伟、尤东玲;联系电话:055163434535;邮箱:ahk*******.com

 

附件:1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

2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块要求

3.高素质农民培育遴选对象登记表

4.高素质农民培训台账

5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机构及承担任务汇总表

6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进展情况表

7.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行动培训班信息签到表

 

 

 

                          

 

 

 

 

 

 

 

附件1

 

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

 

序号

市、县(市、区)

任务数(人)

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班(个)

总计

经营管理型

专业生

产型

技能服务型

农业经理人和现代青年

农场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或领办人

返乡务农就业创业

人员

畜牧兽医从业人员

其他重要培育需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业就业人员

专业

农机手

总计

41899

15676

2659

5539

700

11163

5162

1000

2000

1

合肥市

2430

970

150

200

50

620

440

 

148

2

市本级

150

100

50

 

 

 

 

 

 

3

巢湖市

290

50

 

30

 

100

110

 

18

4

长丰县

550

350

50

50

 

50

50

 

34

5

肥东县

420

250

 

20

 

100

50

 

32

6

肥西县

470

120

50

50

 

120

130

 

34

7

庐江县

550

100

 

50

50

250

100

 

30

8

淮北市

1330

170

240

170

0

530

220

 

40

9

市本级

100

100

 

 

 

 

 

 

 

10

相山区

200

 

40

40

 

80

40

 

2

11

杜集区

240

10

 

40

 

150

40

 

4

12

烈山区

240

10

 

40

 

150

40

 

4

13

濉溪县

550

50

200

50

 

150

100

 

30

14

亳州市

3200

950

250

600

150

850

400

 

162

15

市本级

150

50

50

 

 

50

 

 

 

16

涡阳县

700

200

 

200

 

150

150

 

42

17

蒙城县

750

250

 

100

100

200

100

 

38

18

利辛县

950

200

100

200

50

300

100

 

48

19

谯城区

650

250

100

100

 

150

50

 

34

20

宿州市

2489

800

100

539

0

650

400

 

164

21

市本级

100

50

 

 

 

50

 

 

 

22

砀山县

550

150

50

100

 

200

50

 

20

23

萧县

539

100

 

239

 

150

50

 

34

24

灵璧县

450

200

50

50

 

50

100

 

42

25

泗县

350

100

 

50

 

100

100

 

24

26

埇桥区

500

200

 

100

 

100

100

 

44

27

蚌埠市

2450

900

200

350

0

850

150

 

106

28

市本级

300

150

 

50

 

100

 

 

 

29

淮上区

150

100

 

 

 

50

 

 

6

30

怀远县

700

300

50

100

 

150

100

 

48

31

五河县

600

100

50

150

 

250

50

 

26

32

固镇县

700

250

100

50

 

300

 

 

26

33

阜阳市

5200

1800

450

650

0

1700

600

 

242

34

市本级

100

50

 

50

 

 

 

 

 

35

界首市

1050

800

100

50

 

50

50

 

18

36

临泉县

800

50

 

100

 

550

100

 

44

37

太和县

1050

200

50

50

 

600

150

 

40

38

阜南县

600

200

50

100

 

200

50

 

44

39

颍上县

750

350

100

100

 

100

100

 

32

40

颍州区

200

 

50

50

 

50

50

 

24

41

颍东区

350

50

100

50

 

100

50

 

16

42

颍泉区

300

100

 

100

 

50

50

 

24

43

淮南市

1825

376

199

300

0

698

252

 

100

44

市本级

100

100

 

 

 

 

 

 

 

45

潘集区

425

126

49

100

 

98

52

 

22

46

凤台县

600

100

100

100

 

200

100

 

30

47

寿县

500

50

50

50

 

300

50

 

38

48

毛集实验区

200

 

 

50

 

100

50

 

10

49

滁州市

3810

1750

250

560

200

500

550

 

132

50

市本级

100

100

 

 

 

 

 

 

 

51

天长市

600

200

50

100

 

50

200

 

18

52

明光市

500

150

50

50

 

150

100

 

18

53

来安县

500

350

 

100

 

 

50

 

18

54

全椒县

600

350

50

50

 

50

100

 

12

55

定远县

600

300

50

50

 

150

50

 

28

56

凤阳县

600

100

50

100

200

100

50

 

30

57

南谯区

310

200

 

110

 

 

 

 

8

58

六安市

4450

1800

150

500

0

1350

650

 

252

59

市本级

200

100

 

50

 

 

50

 

 

60

霍邱县

750

100

 

100

 

450

100

 

58

61

舒城县

750

250

50

50

 

350

50

 

56

62

金寨县

300

50

 

50

 

150

50

 

30

63

霍山县

550

150

50

50

 

250

50

 

18

64

金安区

700

400

 

100

 

 

200

 

40

65

裕安区

750

400

50

50

 

150

100

 

38

66

叶集区

450

350

 

50

 

 

50

 

12

67

马鞍山市

1133

250

50

183

50

400

200

 

52

68

市本级

100

100

 

 

 

 

 

 

 

69

花山区

133

50

 

33

 

50

 

 

4

70

雨山区

50

 

 

 

 

50

 

 

4

71

博望区

100

 

 

 

 

50

50

 

4

72

当涂县

250

50

50

50

 

50

50

 

16

73

含山县

200

50

 

50

50

 

50

 

14

74

和县

300

 

 

50

 

200

50

 

10

75

芜湖市

1702

800

150

212

50

350

140

 

88

76

市本级

100

100

 

 

 

 

 

 

 

77

鸠江区

100

50

50

 

 

 

 

 

8

78

湾沚区

390

300

 

40

 

50

 

 

10

79

三山经开区

112

40

 

32

 

 

40

 

6

80

繁昌区

200

60

50

40

 

50

 

 

12

81

南陵县

300

150

 

50

50

 

50

 

20

82

无为市

500

100

50

50

 

250

50

 

32

83

宣城市

1495

470

0

190

0

555

280

 

110

84

市本级

100

100

 

 

 

 

 

 

 

85

宁国市

180

20

 

30

 

80

50

 

16

86

郎溪县

180

30

 

30

 

70

50

 

16

87

广德市

180

135

 

 

 

 

45

 

12

88

泾县

155

30

 

25

 

50

50

 

18

89

绩溪县

260

125

 

25

 

75

35

 

12

90

旌德县

180

30

 

30

 

120

 

 

10

91

宣州区

260

 

 

50

 

160

50

 

26

92

铜陵市

800

200

100

150

0

200

150

 

50

93

市本级

100

50

50

 

 

 

 

 

 

94

郊区

250

50

50

50

 

50

50

 

10

95

枞阳县

300

100

 

50

 

100

50

 

26

96

义安区

150

 

 

50

 

50

50

 

14

97

池州市

1950

700

0

200

50

820

180

 

74

98

市本级

100

100

 

 

 

 

 

 

 

99

东至县

500

250

 

50

50

150

 

 

32

100

石台县

350

50

 

50

 

200

50

 

12

101

青阳县

300

 

 

50

 

200

50

 

16

102

贵池区

700

300

 

50

 

270

80

 

14

103

安庆市

5350

3250

150

600

100

800

450

 

188

104

市本级

200

100

 

 

100

 

 

 

 

105

宜秀区

130

50

 

30

 

50

 

 

4

106

大观区

50

 

 

 

 

 

50

 

2

107

迎江区

50

50

 

 

 

 

 

 

4

108

桐城市

750

500

 

50

 

150

50

 

28

109

怀宁县

700

500

 

50

 

50

100

 

28

110

潜山市

820

600

50

120

 

50

 

 

24

111

太湖县

750

450

 

100

 

150

50

 

26

112

宿松县

550

300

50

50

 

100

50

 

28

113

望江县

750

400

 

100

 

150

100

 

18

114

岳西县

600

300

50

100

 

100

50

 

26

115

黄山市

1285

490

220

135

50

290

100

 

92

116

市本级

100

100

 

 

 

 

 

 

 

117

歙县

150

50

50

 

 

50

 

 

26

118

休宁县

240

40

100

50

 

50

 

 

22

119

黟县

100

 

 

50

 

50

 

 

8

120

祁门县

260

100

50

 

 

60

50

 

16

121

屯溪区

100

50

 

 

 

50

 

 

4

122

黄山区

150

100

 

 

50

 

 

 

10

123

徽州区

185

50

20

35

 

30

50

 

6

124

省本级

1000

 

 

 

 

 

 

1000

 

 

 

 

 

 

 

 

附件2

 

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块要求

 

培育类型

培育

层级

总学时

课程所占课时比例

综合

素养

专业

技能

能力

拓展

实践

实训

线上

学习

农业经理人

省级

176

20%

60%

20%

总学时的1/5

≤32

现代青年农场主

省级

176

20%

60%

20%

总学时的1/3

≤32

经营管理型人员

市县级

128

20%

60%

20%

总学时的1/3

≤24

专业生产型人员

县级

48

10%

80%

10%

总学时的2/3

≤8

技能服务型人员

注:培训45分钟为1学时,每半天不超过4个学时。

 

 

 

附件3

 

高素质农民培育遴选对象登记表

       年度)

 

姓名

 

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民族

 

政治面貌

 

身份证号

 

家庭住址

 

家庭人口

 

家庭人均纯收入

 

联系电话

固定电话

 

手机号码

 

培育类型

 

专业

(产业、岗位、工种)

 

村委会意见

盖章       

            

乡(镇)政府意见

盖章       

            

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意见

盖章       

        


附件4  

 

高素质农民培训台账(      年度)

 

__________市、县(市、区)                    培训班期:                            培育机构(盖章)

培育类型

 

培训班人数(人)

 

培育起止日期

 

序号

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

文化程度

专业(产业、岗位、工种)

家庭住址

固定电话

手机

培训时间

学员签名

 

 

 

 

 

 

 

 

 

 

 

 

 

 

 

 

 

 

 

 

 

 

 

 

 

 

 

 

 

 

 

 

 

 

 

 

 

 

 

 

 

 

 

 

 

 

 

 

 

 

 

 

 

 

 

 

 

 

 

 

 

 

 

 

 

 

 

 

 

 

 

 

 

 

 

 

 

 

 

 

 

 

 

 

 

 

 

 

培育机构负责人签名:                                                     班主任签名:

 

注:专业(产业、岗位、工种)栏,参照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中有关分类填写。

附件5

 

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机构及承担任务汇总表

 

_______市农业农村局(盖章)

县(市、区)

培育

机构数

(个)

培育机构信息

承担培育任务(人)

经营管理型人员

专业生产型人员

技能服务型人员

 

 

   称:

法人代表:

联系电话:

 

 

 

   称:

法人代表:

联系电话:

 

 

 

……

 

 

 

 

 

   称:

法人代表:

联系电话:

 

 

 

   称:

法人代表:

联系电话:

 

 

 

……

 

 

 

合计

 

 

 

 

 

注:培育机构信息一栏中,每个机构信息在一个单元格填写,名称要填写机构全称。 

附件6

 

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进展情况表(    月)

 

__________市农业农村局               填报人: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序号

县(市、区)

目标

任务
(人)

完成培育人数(人)

完成率(%)

合格
人数(人)

合格率(%)

经营管理型

专业生

产型

技能服

务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或领办人

返乡务农就业创业人员

畜牧兽医从业人员

其他重要培育需求

 

 

 

 

 

 

 

 

 

 

 

 

 

 

 

 

 

 

 

 

 

 

 

 

 

 

 

 

 

 

 

 

 

 

 

 

 

 

 

 

 

 

 

 

 

 

 

 

 

 

 

 

 

 

 

 

 

 

 

 

 

 

 

 

 

 

 

 

 

 

 

 

 

 

 

 

 

 

 

 

 

 

 

 

 

 

 

 

 

 

 

 

 

 

 

 

 

 

 

 

 

 

 

 

 

 

 

 

 

 

 

 

 

 

 

 

 

 

 

 

注:此表用Excel格式上报。

 


附件7

 

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行动培训班信息签到表

 

培训班信息

培训班

名称

 

培训班

日期

   

学时

 

培训班

课程

 

师资

姓名

师资工作单位

(课程1

 

 

(课程2

 

 

(课程3

 

 

(课程4

 

 

联络员

姓名

 

联系

方式

 

学员信息

 

地址(乡镇、村)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2024530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