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广德市政府(办公室)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区域规划
索引号: 003253767/201909-00687 组配分类: 区域规划
发布机构: 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其他 / 公民 / 其他
名称: 【区域规划】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 文号:
生成日期: 2019-09-24 发布日期: 2019-09-24
索引号: 003253767/201909-00687
组配分类: 区域规划
发布机构: 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其他 / 公民 / 其他
名称: 【区域规划】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
文号:
生成日期: 2019-09-24
发布日期: 2019-09-24
【区域规划】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9-09-24 00:00 来源:广德县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

 

 

 

 

 

 

 

 

 

 

 

 

 

 

2018年12月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发展基础3

第一节 发展现状3

第二节 合作基础4

第二章 总体要求5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5

第二节 合作目标6

第三节 空间格局7

第三章 推进合作体制机制创新12

第一节 政府合作机制12

第二节 产业合作机制13

第三节 主攻重点领域14

第四节 释放改革红利16

第四章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18

第一节 加快构建高效通畅交通网络18

第二节 水利、信息和能源设施共建共享20

第五章 生态经济协作共赢22

第一节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22

第二节 构建绿色产业链24

第三节 园区与平台合作共建25

第六章 旅游发展深度融合27

第一节 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27

第二节 建设无障碍旅游圈28

第三节 联合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30

第四节 共同提高旅游服务保障水平31

第七章 生态环境共保共育32

第一节 协同建设区域生态安全格局32

第二节 联合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34

第三节 积极推进污染联合防治和环境修复35

第四节 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37

第八章 民生福祉互利共享39

第一节 深化教育合作39

第二节 促进文体交流40

第三节 促进社会保障互惠互利41

第九章 规划实施43

附表一:重点项目44

附表二:示范区生态红线区域名录47

 

 

 

前  言

苏皖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包括江苏省常州市的溧阳市和安徽省宣城市的郎溪县、广德县,国土面积4804平方公里,2017年户籍人口165万人。示范区位于苏皖交界地区,区域优势明显,合作基础良好,具备了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的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机制,创新生态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模式,编制本规划。规划是示范区推进合作、共同发展的行动方案和指导纲领。

规划期为2018—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近年来,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示范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成效明显,具备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 发展现状

生态资源丰富。示范区位于太湖上游,森林覆盖率达42.5%,生物种类丰富,水资源丰沛优质,水库库容量达4亿立方米,80%以上的河湖水质达到Ⅲ类以上,山林保护和水源涵养的生态功能十分重要。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地理标志农产品约200个。天目湖、南山竹海、木子山庄、太极洞、石佛山等一批旅游景区和产品已有较大吸引力。

发展潜力较大。2017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223亿元,占长三角地区的0.62%,GDP地均产出为长三角城市群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三地之间经济落差明显,郎溪、广德两县GDP为溧阳的15.7%和26.8%左右,人均GDP为溧阳的1/3左右。示范区经济总量较小,发展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具有后发优势。

区域联系紧密。宁杭(长深)、宣广(沪渝)、常溧等高速公路和宁杭高速铁路贯通示范区,到上海、南京、杭州平均车程为2-3小时。随着未来沪(上海)-苏(苏州)-湖(湖州)高铁、商(商丘)-合(合肥)-杭(杭州)高铁建成,示范区将直接进入上海、南京、杭州1小时高铁通勤圈,有望成为长三角地区承南起北、承东启西的重要联系通道和关键节点。

第二节 合作基础

生态资源一体。示范区是黄山、天目山、茅山余脉山体交汇区,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青弋江流域源头共存区,生态条件、环境状况、景观风貌同质同源,交界地区交错共生,是保护长三角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

历史文脉同源。示范区地处“吴头楚尾”,是吴楚越文化交替影响区,社会习俗、文化观念、价值理念相通。傩文化艺术在交界区域兴盛不衰,呈现出独特的人文景观。

发展路径相似。示范区在主体功能区中属于限制开发区域,生态约束较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面临自然生态的天然约束,迫切需要发挥生态屏障区独特发展优势,以生态经济促进三地产业合作和发展模式交融。

内部联系紧密。三地发展交汇融合,民间合作逐渐增多。自发形成了山林共护、防灾共治机制,保护天目湖水质的非正式生态补偿也已开展。民间农业技术交流初具规模,跨界就业、跨界投资明显增多。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绿色、共享为主题,以交通对接、合作联盟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合作机制创新、设施共建共享、资源环境共保、要素平台共建、生态经济共育,使示范区成为区域价值凸显、融合程度较高、生态价值较优、民生福利均衡的区域,为苏皖合作乃至全国省域的交界合作发展提供先行示范,为推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贡献。

示范区建设力求在以下战略定位上实现突破:

省域交界合作创新先行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民生等一体化路径,率先试验和创新要素市场一体化、成本分担利益共享、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合作机制,创建一批合作平台和合作联盟,开辟交界合作新路,先行推动苏皖更深层次、更广空间的合作。

长三角地区生态经济示范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独特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探索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向生态经济发展延伸的新路径,积极引导生态经济集聚,率先实现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的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成为服务和互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大城市的重要生态经济功能区域。

休闲宜居之地和生态旅游目的地。依托优良生态本底、丰富且具吸引力的风景资源,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打造美丽城镇和乡村,放大市县宜居尺度效应。全力提升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交通连接和功能对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共同打造充满人文魅力和生态特色的长三角休闲宜居地和重要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 合作目标

——区域价值和品牌显著提升。生态涵养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大旅游、绿色食品、绿色制造等生态经济集聚,绿色品牌成功确立。

——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形成“两纵两横”内外交通格局,三地主城之间的通达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

——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以大旅游、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工、绿色制造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产业链基本形成,生态经济产出占全区比例达到75%以上,基本形成以生态经济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

——民生福祉互利共享取得成效。公平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社会保险跨区域顺畅转移接续,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联网实时结算,三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到2020年,一体化框架基本成型,内部融合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经济合作发展初见成效,对苏皖交界地区的更深更广合作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到2030年,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和同城化基本成型,建立和形成一套高效有力的融合发展制度,成为长三角文化特色鲜明、经济富庶、生活闲适、环境优美宜居之地。

第三节 空间格局

按照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空间均衡的要求,打破行政边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布局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协同建设城镇主中心,推进融合先导区的联合打造,引导示范区空间逐步融合。

统筹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优化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加强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环境利用的空间引导与约束。

——城镇空间,主要包括溧阳、郎溪、广德城区以及上兴、社渚、十字、新杭、邱村等重点镇区,是城镇建设、人口和产业集聚的主要区域。

——农业空间,主要包括溧阳中部平原水网和郎溪、广德中北部的平原岗地地区,是集中布局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现代粮油基地,发展水产、林果、茶叶等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的主要地区。

——生态空间,主要包括溧阳西部茅山山脉东坡、溧阳-郎溪-广德交界的天目山地和郎溪-广德南部的黄山余脉地区,生态红线区域分布广泛,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较强,是重要生态屏障区域。

协同建设城镇主中心,包括溧阳、郎溪和广德城区。

——溧阳,是北向沟通南京都市圈和东向连接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节点。依托主城及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吸引人才和资本集聚,做大做强以智能装备、智能电网和动力电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推动示范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建设,做强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加工营销及服务中心。利用西山、燕山、南河和护城河等生态资源,加强城市绿色景观营造,协同推进老城改造、燕山片区和城南片区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宜居品质。打造先进制造基地和生态宜居城。

——郎溪,是示范区西向联系宣城乃至合肥都市圈的重要节点,积极引导经济开发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节能环保特种设备、新型纺织材料、绿色食品加工等优势制造业特色化发展、绿色化发展。依托腹地农副产品生产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以特色水产、优质畜禽为主的农产品加工营销及服务中心建设。推进老城改造,不断提升居住品质和综合服务功能,合理有序引导城市东拓。建设绿色加工制造基地和绿色宜居城。

——广德,是示范区东向联系杭州都市圈的重要节点,积极承接东部浙江产业转移,以开发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信息电子和机械制造产业,引导工业PCB应用电子、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智能化成套装备产业等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有序推动建材、化工医药等传统产业升级。建设面向浙北旅游集散基地。加快建设以优质稻米、竹木、中药材等为特色的农产品加工营销及服务中心。推进桃州老城改造和南部政务区、高铁商务区、祠山岗城市副中心建设,建设城南卢湖风景区,营建精致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建成特色制造基地和精致生态城。

联手打造融合板块。以社渚、梅渚、邱村作为溧阳、郎溪、广德三地先行开展跨界合作的先导区,积极打造包括社渚-梅渚和天目湖-邱村-凌笪-新杭两大融合板块。

——社渚-梅渚板块。社渚镇和梅渚镇为溧阳、郎溪交界镇,位于溧郎通道中部,联系紧密,加快两镇基础设施对接和产业合作,共同打造成示范区文化共荣的经济增长新空间和水陆交通转换节点,重点依托社渚-梅渚共同的傩文化传统,合作开展国家非遗申报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意开发。推进社渚和梅渚两镇工业园区产业升级。发挥水陆交通转换便捷的优势,加快定埠港区建设,推进道路交通设施对接,积极发展仓储物流,增强跨界地区建材、农产品等大宗货物集散功能。

——天目湖-凌笪-邱村-新杭板块。天目湖镇、凌笪乡、邱村镇和新杭镇为溧阳、郎溪和广德交界镇,处于溧广通道中部,生态一体,加快生态共保和旅游等生态经济合作,共同打造成示范区跨界生态旅游和绿色经济区,联合申报“绿色债券”,加快推进矿山联合整治,立足天目山麓的良好生态资源禀赋,协同加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生态公益林区等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强化伍员山、天目湖、南山竹海和太极洞景区之间的道路交通联系,推动旅游、特色农业的联合开发与营销,做强特色旅游和生态农业。

 

第三章 推进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打破行政壁垒,释放市场活力,创新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一条行之有效的跨界合作新路,提升区域发展价值和地位。

第一节 政府合作机制

建立三地政府合作机制。以发挥跨界合作带来的规模经济和多样化经济,成本共担、利益共享,促进优势互补互赠为目标,创新政府间协调方式,建立政府合作机制。每年召开一次三地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明确重大合作事项,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建立多层次多部门对话协调决策机制。形成省级、县(市)级、园区和镇村级紧密合作的对话体系。省级,由两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交通、水利、国土、农业农村、旅游、民政等部门对话,重点解决合作示范区重大政策、跨省重点项目以及土地、资金等投入问题。三地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下设部门工作委员会,落实推进联席会议决策。园区及镇村级,园区重点开展产业对接、投资洽谈,临界镇村开展基础设施对接、环境维护、民生服务等事务对话和推进。

建立信息互通共享平台和机制。整合三地信息化平台,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制定信息共享制度,相互公开和共享治安、环境、产业、人口服务和管理、社会保障和服务等社会经济信息,联合开展信息分析和处理,提高信息互动效率,增强安全保障领域事故共同处理应对能力。

第二节 产业合作机制

建立农业发展合作组织。按照产业分工,三地农业主管部门联合质量、安全主管部门制定产品质量分级标准,行业协会和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制定种养和加工技术标准,建立产品检测中心、技术服务和推广中心,联合开展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建设专业交易市场和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发展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积极鼓励“公司+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跨界整合,分领域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化跨界联合体。

建立绿色产业基金和绿色制造合作组织。围绕跨界制造业产业链建设和绿色生产技术攻关,共同发起绿色产业基金,分领域扶持和培育若干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绿色生产领军企业。引导企业跨界投资和并购,推进园区合作共建,发挥政府基金引导和市场规范的作用,发挥产业协会组织作用,形成集聚规模,建设一批在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三地共同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除对“三高一资”(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制定准入条件外,建立健全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适应的机制。加强政府产业引导,研究出台工业企业差别化政策,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引导企业绿色高效发展,促进落后产能淘汰退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在准入和监管负面清单之外,鼓励各类资本参与三地产业投资和产业创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建立旅游发展合作组织。三地政府联合制定联盟协议,出台支持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工作机制,协调解决旅游发展合作过程中的重大矛盾和问题。合作组织采取轮流承办的方式,有计划召开旅游合作组织会议,研究制定旅游合作组织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制定旅游协同发展的共同政策体系,统一规范市场诚信、市场准入、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安全保障等政策。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森林、湿地、温泉、水系、绿道等重要资源的保护。互相为区域内旅游企业投资商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并享受与本地旅游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积极鼓励和引导本区资本雄厚、经验丰富的旅游开发企业进行跨界景区开发和经营。

第三节 主攻重点领域

强化规划对接。加强三地间各类空间性规划的对接,探索实施区域“多规合一”,强化空间管控。联合划定生态红线,严守生态安全格局,明确近期联合保护和生态共建重点,实施分类分级管控。

强化重点项目推进。建立融合先导区建设推进工作机制,强化社渚-梅渚和天目湖-邱村-凌笪-新杭两大融合板块空间和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对接和共建、产业对接和优化布局、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建立对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共同谋划和推动高速公路、铁路(高铁)、城际轨道等重点项目,提升本区在长三角的交通区位,提高三地空间一体化发展动力。

创新共建园区管理模式。在充分尊重各方意愿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园区共建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按照国家级园区申报要求和程序,三地政府积极推进共建园区创建国家园区。积极谋划和推动重点绿色产业化项目引进,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支持,培育绿色产业新增长点。

推动重点要素市场一体化。积极建立一体化的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等各类要素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在溧郎广三地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完善区域人才评估体系和人力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有利于人才资源流动的社会服务与管理制度。整合产权交易市场,推动三地产权交易市场合作,建立区域一体化的技术市场和技术标准。支持三地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强化金融监管合作和风险联防联控,建立区域金融风险联合处置机制。建立区域一体化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制度,实现信息共享。

完善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补偿。明确溧郎广跨界生态环境损害的赔偿范围,完善相应损害的鉴定评估体系,明确具体赔偿内容、标准,制定损害解决途径。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等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明确生态补偿责任主体和量化责任、落实受益主体和补偿标准。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制定医疗、教育、文体、养老等大型区域性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办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建设。完善区域城乡医疗服务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推动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联网实时结算,鼓励三地联建或跨地区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加强区域劳动保障监察合作,加强跨区域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交流协作,保障跨地区就业劳动者的权益。

第四节 释放改革红利

积极争取重点领域改革试点。积极争取生态功能区管控试点,探索环境保护许可证一体化制度。加快设立政府合作基金、绿色产业基金,积极共建绿色银行。共同推进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探索建立区域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探索点状旅游用地供地方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行特殊保护。完善合作示范区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加快实施居住证制度,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

推动优惠政策区域延伸与共享。支持郎溪、广德条件好的产业园区延伸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的扶持政策。支持溧阳、郎溪、广德共享三地分别来自国家和省级的主要扶持政策。积极争取资金性转移支付政策倾斜和模式改革,将储能电站的生态贡献折算电费优惠并推广至整个示范区。


第四章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共建共享、提升效率原则,统筹推进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加快构建高效通畅交通网络

构建和完善“两横两纵三节点”综合交通格局。依托长三角及区域重要公铁水干线、场站,构建“两纵、两横、三节点”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提升区域对外辐射能力,促进区域内外资源要素高效流动。

推进一批对外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按照“两纵两横”对外交通格局,加快推进溧宁高速公路溧阳段和广宁段建设;积极开展本地区至南京、常州城际铁路项目规划研究工作;加快推进宣杭铁路电气化改造、商合杭高铁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镇宣铁路前期研究工作,加快研究确定线位走向和站点设置方案。启动郎广航道前期研究工作。同时,加快完成安徽265省道、安徽203省道和安徽202省道本区路段建设和衔接,开工建设安徽338省道、318 国道、江苏456省道本区路段升级改造工程。

强化内部交通设施衔接。加快推进江苏239省道(溧阳路段)与安徽203省道(郎溪路段)衔接,提高溧阳主城-周城-社渚-梅渚-郎溪主城-十字镇高等级公路通行能力。加快推进溧阳104国道、安徽458省道改造升级,完成与安徽201省道对接,实现广德主城-流洞-砖桥-横涧-戴埠-溧阳主城高等级公路无缝衔接,承担区域跨界旅游通道功能。加快贯通233国道,进一步提升广德主城-邱村-天目湖-溧阳主城高等级公路通行能力。加快推进宁杭高速曹山互通、溧高高速汤桥互通工程建设,密切与宁杭沿线地区交通联系。

推进物流园区合作共建。加快推进郎溪芜申运河定埠港口物流园区合作共建,充分利用现有县乡道资源,加快推进新杭-邱村-涛城-梅渚-定埠高等级公路可行性研究、立项和开工,打通区域大宗矿产原材料直达定埠港公路运输通道。加快建设溧阳市的苏浙皖交界物流中心、金桥物流中心、上兴物流园、溧阳港、郎溪皖江工贸城物流园、广德开发区现代综合物流园区、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广德城区物流园区等综合物流枢纽及新发、毕桥、邱村、新杭、瓦屋山等运输物流节点。优化物流组织,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提高区域货物运输集散效率。

深化跨界公共交通组织合作,推行三地公交化。深化跨界公共交通组织合作,整合本区公共客运资源,逐步开通城际公交线路,实现区域客运公交化。推广市民出行“一卡通”服务,实现“一卡通”在三地通行通用。扩大溧郎广出租车服务范围,积极推进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综合客运枢纽互设回程出租车载客点,尝试在指定区域范围内允许各地出租车共同运营。结合区域旅游景点分布及公路网络条件,开通跨界旅游客运专线服务,强化与综合客运枢纽、旅游集散中心的衔接,实现与城乡公交、慢行系统(绿道和自行车道)、自驾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便捷换乘,形成区域一体化旅游客运服务网络。

第二节 水利、信息和能源设施共建共享

合作共建重大水利设施。联合推进新老郎川河跨界河流综合整治,巩固提高沙河水库、大溪水库、卢村水库、张家湾水库等重要水库防洪能力,协调推进郎川河、天目湖等流域防洪、排涝工程和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深化凤凰山等水库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合作共建区域备用水源地。积极推进区域供水水源共网工程,重点推进社渚-梅渚供水管网对接改造,建立跨界供水与付费机制。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互通和信息共享。统筹本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有序推进互联网改造升级,优化调整区域通信网络结构,鼓励各通信运营公司统一规划、联合建设信息化综合通信管道。推进固定宽带和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快4G网络布局与应用普及,实现城区、景区景点、公共服务场所等区域无线网络基本覆盖。超前布局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建立健全跨区域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协同建设溧郎广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加强地理、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和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领域信息资源横向沟通共享。

完善能源设施区域布局。加强三地电力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合作,促进跨界高压走廊协调对接,提高电力走廊利用效率。统筹考虑区域电源与负荷接入需求,合理布局输变电项目,加快输电线路主干网络建设,提高电网服务能力。优先安排社渚、梅渚等合作先导区能源设施项目改造升级,建设社渚热电联产项目。大力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用电保障水平。共同构建区域电力安全体系及应急处置体系,提高电网抗灾能力和电力减灾应急能力。积极对接“西气东输”和“川气东送”项目,协调推进区域天然气输配系统建设,加强跨界高压管网对接。加强区域能源开发与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进一步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秸秆燃烧发电以及沼气发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优化区域电源结构。


第五章 生态经济协作共赢

引导存量改造提升,引入有效增量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以发展绿色制造、旅游业、农业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示范区三产跨界联动发展。

第一节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集聚。依托三地主城及周边工业镇,以点状开发为主,形成沿宁杭、溧郎、宣杭等三片绿色制造及城镇服务发展片。

——沿宁杭绿色制造及城镇服务发展片,主要包括溧城镇、埭头镇、南渡镇、上兴镇,发挥溧阳与苏南主要城市交通便利优势,主动接受南京、上海产业带动与辐射,承接长三角核心城市先进制造业溢出,积极发展智能电网、新能源等高端装备以及新型材料产业,依托城镇积极发展商务商贸、物流以及生活服务业。

——沿溧郎绿色制造及城镇服务发展片,包括建平镇、涛城镇、梅渚镇、社渚镇,发挥其与宣城、芜湖、合肥等城市衔接便利作用,加强与皖江城市带合作,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区,重点依托郎溪经济开发区、梅渚工业园、社渚工业园等积极发展新型装备、汽车零部件、新型纺织材料、绿色食品加工,依托城镇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以及生活服务业。

——沿宣杭绿色制造及城镇服务发展片,主要包括桃州镇、誓节镇、十字镇,发挥广德与浙江邻近、交往较多的优势,积极建设本区对浙开放窗口,重点依托广德经济开发区、广德经济开发区西区(誓节)、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等,积极引导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轻工产业技术升级和企业联合,积极发展信息电子、新材料、汽车零部件、智能化成套装备产业,引导本区企业参与更大范围产业对接,依托城镇和交通节点,积极发展商务商贸、物流以及生活服务业。

分工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集聚特色镇。以商贸物流及旅游服务为重点,分工合作,建设若干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建设苏浙皖交界市场、定埠港口物流园区、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天目湖-伍员山生态和休闲旅游集聚区、曹山体育健康特色区、社渚-梅渚傩文化展示集聚区、东亭运动康体旅游服务业集聚区等。依托资源特征和发展基础,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积极建设十字、梅渚等物流特色镇,建设上兴、十字、新杭、邱村、社渚、南渡等工业特色镇,建设天目湖、凌笪、东亭等旅游特色镇。

第二节 构建绿色产业链

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作用和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作用,依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各有侧重,共同推进,积极构建先进装备、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等绿色制造产业链、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链和大旅游产业链,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板块。

绿色制造产业链。依托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和南渡新材料产业园、郎溪经济开发区和十字经济开发区、广德经济开发区和新杭经济开发区,不断引进新型技术和产业资本,已有企业开展跨区技术联合和产品配套,促进三地装备类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围绕建筑、电子、纺织、医疗等应用领域新需求,开展新产品开发联合攻关,推进产业污染控制技术升级,培育绿色新材料产业基地。充分发挥上海通用广德汽车试车场的技术溢出效应,积极建设汽车研发基地,以溧阳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和溧阳经济开发区、郎溪经济开发区和广德经济开发区北区(邱村)为主要载体,不断扩大为品牌汽车、电动车等整车企业的配套能力,建成长三角知名的特色化汽车零部件供应基地。

大旅游产业链。将旅游经济作为合作示范区发展生态经济、突出发展特色和增强发展动力的重要着力点。充分利用苏皖浙三省边界、长三角大都市圈之间的独特区位,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和山水文化资源优势,以生态、文化、慢活为内核,树立绿色生活的精神内涵、价值观,推进跨界旅游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合作,围绕吃、住、行、游、娱、购、体、疗,共同推进旅游设施对接、旅游线路优化、景区服务提升,建设旅游发展共同体,将苏皖合作示范区建成长三角最具影响力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苏浙皖三省交界旅游集散中心。

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链。围绕粮油、茶叶、畜禽、水产、竹制产品、特色果蔬等农特产品,发挥各自优势,“一家为主带动三地”,溧阳以茶叶、特色果蔬为重点,郎溪以粮油、畜禽、水产、茶叶为重点,广德以粮油、中药材产品为重点,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鼓励休闲、保健类农副产品加工,形成跨界农业技术服务及推广-优质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农产品品牌推广和市场交易-农业旅游及休闲产业链,促进三地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建设长三角知名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农业休闲基地。鼓励条件成熟的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省以上园区,进一步提升产供销规范化水平。

第三节 园区与平台合作共建

开展园区合作共建。推动三地产业要素向优势空间集聚,加强现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合作。采取“一区多园”发展形式,按照产业分工和协调布局,建立科学合理的投入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整合社渚、梅渚、邱村、新杭等工业园,开展园区合作共建,探索成立跨区联合管委会,组建统一招商平台,提升集约节约高效发展水平。同时,支持条件成熟的省级开发区、高新区争创国家级园区。

联合建设产业创新和服务平台。围绕产业链建设与产业竞争力提升,三地共同构建以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产业服务平台。以科技型创业企业为服务对象,共同设立专项孵化基金,结合三地省级以上开发区、共建园区建设提供办公场地、咨询、市场推介等全方位服务,营造适合科技创业的局部优化环境,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孵化一批具有增长潜力的创新型企业。

引导企业跨区合作。鼓励和引导三地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组建跨区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市场融资、并购重组等方式,加快研发优势产品,推动管理、经营等各方面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积极支持并购企业上市挂牌,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培育若干三地并购上市挂牌企业。鼓励区外产业资本在合作示范区设立具有产业整合功能的公司、机构、区域总部等,促进三地产业链深度融合,培育新兴经济增长点,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强化与上海、南京和杭州以及长三角其他地区产业对接,扩展多样化合作领域。鼓励有条件的三地企业或个人扩大对外投资、捆绑抱团“走出去”,引导条件好的企业在境外开展国际化贸易、经营和上市融资。


第六章 旅游发展深度融合

通过旅游资源跨界整合和空间优化,组织精品旅游产品和线路,提升旅游服务能力,携手打造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圈,建设长三角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第一节 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打破行政分割,开展跨界资源整合,以“一体两翼三中心”为总体构架,加快培育多层级、多类型的优秀旅游目的地,依托溧阳、广德、郎溪主城及重要景区,积极建设旅游服务集散中心和地域体系,不断推进本区旅游发展空间优化,逐步走向一体化发展。

“一体”,中部天目山余脉地区生态文化商务旅游区,包括天目湖、社渚、梅渚、凌笪、邱村、新杭等镇,是本区旅游资源最集中、发展基础最好的地区。加快开展跨界资源整合和串联,形成天目湖-伍员山-南山竹海-太极洞生态休闲商务度假板块、社渚-梅渚-祠山傩文化体验旅游板块、603航天基地-通用试车场-风能发电-伍员山储能电站工业旅游板块等三大特色旅游板块,深入推进旅游与文化、休闲、商务等融合发展,发挥其对本区全域旅游的核心带动作用。

“两翼”,北部茅山余脉-长荡湖和南部黄山余脉生态休闲康体度假区。北部茅山余脉-长荡湖旅游发展区包括上兴、竹箦、别桥、上黄等镇,以点状开发为主,积极拓展曹山、瓦屋山生态休闲、长荡湖湿地观光等旅游板块。南部黄山余脉旅游发展区包括东亭、卢村、柏垫、四合、杨滩、姚村、毕节等镇,积极拓展东亭-卢湖健康休闲度假、四合-茅田山-杨滩生态休闲度假、石佛山风景名胜区-高井庙森林公园观光休闲、天子门-红旗湖休闲度假、南漪湖休闲度假等特色板块。

“三中心”,指依托溧阳、郎溪、广德主城建设三大旅游集散中心。发挥溧阳主城处于宁杭、溧郎、溧广主通道,与苏南、浙北、上海等重要旅游客源地联系便捷,以及紧靠中部天目山余脉地区生态文化商务旅游区的区位优势,建成本区主要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服务大都市圈,辐射本区全域。发挥郎溪主城与南京都市圈、皖江城市带联系便捷优势,发挥广德主城与浙北联系便捷优势,分别建设郎溪和广德旅游集散服务次中心。实现三大中心之间以及中心与各旅游板块接待服务节点之间交通、信息互通,不断完善本区旅游服务集散地域体系。

第二节 建设无障碍旅游圈

促进中部和南部两大生态片区跨界融合。打造交界地区生态保护和旅游一体化发展,重点做好中部天目山系区域和南部黄山余脉区域的生态旅游一体化规划,严格控制生态红线和禁止开发区域,制定生态和文化资源保护及生态修复计划,优化旅游项目布局,鼓励以基金等方式积极引导旅游项目的企业化整合,延展旅游产业链。天目山余脉区域,利用天目湖、南山竹海、太极洞、伍员山等山体资源,探索原生态绿色旅游模式,拓展生态教育、生物多样性体验等新型旅游产品,提升绿色生态旅游发展水平。南部黄山余脉区域,以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依托原生态文化资源以及石佛山、卢村“峡居谷”、东亭“运动谷”等潜力资源,以挖掘文化内涵和生态特质为重点,探索村民社区参与的轻资产旅游开发模式,实现生态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同步实现。

以傩文化合作开发为核心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溧阳社渚、郎溪梅渚、广德祠山为重点,围绕傩文化以及历史遗存文化,共同组织推进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和保护。加大社渚镇傩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梅渚跳五猖国家级“非遗”传习基地宣传,积极挖掘祠山祖庭傩文化内涵,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和学术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参与傩文化生态保护研究,联合打造傩文化展示、表演基地,积极引进文化旅游开发资本,丰富文化体验产品,共塑苏皖交界的傩文化品牌。共同推进吴楚文化、古战场文化、长寿文化等其他文化资源挖掘和保护工作,提升合作区文化软实力和旅游影响力。

携手融入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圈。强化整体形象品牌建设,共同策划举办富有创意且特色鲜明的旅游营销活动,相互支持区域内各地的特色节庆活动,形成对周边区域旅游品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按照“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资源互享”的原则,实行组团接待一条龙服务,在规定权限内取消内部跨界旅游交通各类关卡和收费。共同打造“智慧旅游”平台,畅通旅游信息,加快建设包括旅游政务信息、行业管理、企业与市场营销、旅游服务体验等多方面的三地旅游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积极参与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圈,以长三角旅游峰会提出的沪苏浙皖“互为客源地”为契机,采取“政府+中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融入长三角区域旅游营销网络。

第三节 联合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

天目湖-南山竹海-太极洞-伍员山观光休闲度假游。重点串联天目湖景区、南山竹海景区、太极洞景区、伍员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以观光度假为重点,提高大客流接待能力,增强景区住宿、商务、疗养等设施配套水平,吸引大都市圈观光客流,满足大都市圈中高端商务活动需求。

社渚-梅渚-祠山傩文化体验游。重点串联社渚镇傩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梅渚跳五猖国家级“非遗”传习基地、祠山祖庭等节点,以文化参与为重点,以遗存展示、庙会活动为吸引,满足文化爱好者及青少年科普活动需求。积极将603航天基地-通用试车场-风能发电-伍员山储能电站工业旅游纳入,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旅游线路。

天目湖-东亭-曹山-石佛山康体休闲游。重点串联天目湖水上世界-东亭漂流和时尚运动-曹山自行车公园-石佛山等节点,以康体运动为重点,强化节点项目分工,积极开展专业赛事,吸引专业人士和时尚人士深度参与旅游。

第四节 共同提高旅游服务保障水平

实施旅游标准化建设工程。以2015年底长三角旅游发展合作“苏州共识”提出的旅游标准化建设为参照,积极引导项目开发、旅游服务、交通组织等方面的标准化对接,着力提升旅游服务保障能力,严格规范旅游服务行为,推行跨界线路联票制,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和培训服务,提高本区旅游服务人力资源保障水平,加快提升“商、养、学、闲、情、奇”的服务能力。

提升旅游安全保障能力。联合三地积极构建旅游事故防范和急救系统,建立健全完善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制定重大节庆活动、旅游旺季、风险天气等旅游事故防范和应急预案。由三地旅游管理部门牵头,积极开展旅游安全宣传,协调旅游景区(点)、旅游企业、医院、消防、交通、保险、新闻媒体等,提升旅游事故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

 


第七章 生态环境共保共育

打破行政分割,坚持分工合作和协同治理,加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生态红线保护,推进以水污染为主的环境污染协同治理,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维护“绿水青山”。

第一节 协同建设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维护“三源-两汇,两廊-两带”的生态空间架构。

——三源,指三片山地生态涵养源,包括三地交界地区的天目山余脉、郎广两县交界地区的黄山余脉,以及溧阳西北部的茅山余脉。重点开展森林抚育、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防治,加大矿山整治和地质环境治理的投入。

——两汇,指南漪湖、长荡湖两大湖泊湿地生态汇,重点加强湖体及沿湖地区管理力度,持续推进退渔还湖,维护沿湖湿地,加强入湖污染治理,切实改善湖泊水质。

——两廊,指以芜太运河、中河、南河为主的水生态廊道,以及以桐汭河、无量溪、郎川河为主的水生态廊道。加强对流域内污染物排放的管理,强化沿河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提高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两带,指溧广高速和宁杭高速生态廊道,加强道路绿化,沟通周边重要林地、水域等生态系统,共建区域生态网络。

严守区域生态红线。按照两省主体功能区等规划等要求,打破行政界线,联合开展本区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划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等八类生态红线区域。强化生态红线分级分类管理,探索生态红线管理和生态管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提高生态红线约束性和保护指引力。

 

 

第二节 联合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

整治与修复矿山环境。加强矿山开采规划的跨区域协调和信息共享,协同划定禁采区、限采区和一般、重点开采区。以中部生态屏障区为重点,分区域、分类型统筹开展矿山规划、开采、修复,加快非法开采和不合理开采矿山清理,共同推进水源地上游矿山限产、压产乃至停产工作。强化合法矿山环境管理,加强矿山开采活动的环境监管和整改,督促矿产资源加工企业完善环评手续和污染防治设施。全面推行绿色矿山建设方案,加强粉尘、噪声污染防治,实现绿色矿山全覆盖。加强运输过程中粉尘、噪声污染防治,重点在跨界地区、关键路口、主要居民点等开展监督和监管。加强已关停、废弃矿山的生态恢复治理,重点开展新杭、邱村、誓节、桃州、凌笪、涛城等矿区生态修复。

保护和修复河湖与湿地。强化湿地生态修复与重建,开展三地湿地资源调查,制定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目标、保护措施、重点项目等,并按规划开展湿地修复保护工程。合理划定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湿地范围,经批准征收、占用湿地并转为其他用途的,要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恢复或重建与所占湿地面积和质量相当的湿地,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逐步修复自然湿地,建设人工湿地或湿地公园,持续推进南漪湖、天目湖、长荡湖湿地和张家湾、桐汭等湿地公园建设。推广河流生态修复技术,重点开展溧阳南河、郎溪老郎川河、广德无量溪等城市建成区内被破坏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恢复城市河流湿地、自然湿地的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

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加强示范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联手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建立区域性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协同加强野生濒危动植物、重点经济动植物的保护力度,重点保护扬子鳄、桐花鱼、虎纹蛙、中华秋沙鸭、乌雕、水杉、银杏、银缕梅等生物资源。完善区域性保护网络,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主,森林公园、水源涵养地、风景名胜区为辅的保护地网络体系,重点在天目山余脉、黄山余脉等地区建立跨区域保护区。推动外来入侵物种联合普查和信息共享,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程,重点开展外来物种防治工程。

第三节 积极推进污染联合防治和环境修复

开展跨界水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健全跨区域审批和环保前置审查制度,推进重大园区规划建设、重大项目布局等的协同审批,强化饮用水源地协同保护,禁止在水源地及其上游关联地区布局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型企业及落后产能。联合制定示范区河流交界断面水质保护管理条例,开展跨界断面水质联动监测和目标考核,确保交界水质符合相应水环境功能区的要求。强化区域联合行动,开展环境污染联合调查,加强入河排污口、重点污染企业的执法监察力度,形成污染型企业有序退出机制。探索建立地区间排污权交易机制,开展区域间排污权交易试点。建立和完善主要河流上下游补偿和环境损害赔偿机制,依据断面水质达标情况实施奖惩,试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

加强流域污染源治理。深化总量减排,有序开展排污许可证核发,加强三县市许可证核发的沟通和衔接。深入落实长江、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方案,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相关地区污染物总量控制,协力保障出境断面水质达到规划治理目标要求。强化主要行业污染物控制,重点实施化工、制浆造纸、印染、电镀等高耗水、高污染行业节水减排,新建、改建、扩建上述行业建设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置换,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排污行为。联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在重点地区实施专项行动,大力实施化肥农药减控增效、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农村连片生活污水生态净化处理等工程,推进区域合作和信息、技术、设施等共享。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打破区域行政分割,以无量溪、桐汭河、中田河、钟桥河、东风河、朗源水库源头等跨界小流域重点,探索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污染物总量配置和减排措施,推动小流域内的污染源协同管控。

加强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取缔黑加油站点(车),严厉打击销售假劣非标燃油和车用尿素。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机动车的区域,消除运输车辆超载超限、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冒黑烟的现象,加快老旧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2019年起,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物流配送、通勤、公务车辆以及港口、机场、铁路货车的作业车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车。

第四节 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完善区域环境风险预警应急体系。强化环境风险源识别、监测、预警、应急设施的共享和管理的对接,逐步形成区域一体的环境风险预警应急体系。推进地表水水质、城市噪声、重点区域大气自动监测系统等区域联网,初步建成环境风险信息共享、协同预警的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区域环境联合执法,逐步实现三县市执法队伍的联动,联手开展重点污染源、重点行业污染企业以及重点区域的监管。强化区域应急合作,推进应急装备、人员等共享,建成区域性环境预警应急网络体系。提高环保信息化水平,推进遥感监测、地理信息技术等应用,建设区域性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推进三地环境信息共享。

积极探索固体垃圾及危险废弃物品共同处置。探索三地垃圾处理设施联合规划和建设,在原有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三地的处理能力、建设水平等,积极开展垃圾转运和处理的跨界统筹,对垃圾承接地进行合理补偿。探索三地垃圾处理设施联合共建,互为应急备用。统筹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程建设,重点推进郎溪垃圾焚烧发电工程、溧阳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工程等,建设区域性生物质能制造沼气、供热、发电等项目,加强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等资源化利用。加强危险品处置设施的统筹建设和利用,重点推进广德PCB产业园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广德经济开发区电镀中心、广德佳通电子垃圾综合处置设施项目、郎溪华远固废有机树脂废物综合利用项目、郎溪经济开发区电镀产业园、溧阳境内现有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等项目,逐步实现示范区内固体废弃物设施的共建共享。

统筹有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创新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机制,以接壤地区为突破口,以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为重点,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区域协作,合理分担建设运营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探索三地污水处理设施统筹规划,结合污染源分布、河网水系等布局建设片区性污水处理厂,重点推进梅渚-社渚、十字-誓节等跨界邻近地区污水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强相关配套管网的对接。积极推进山区污水设施建设,对同流域、跨地区的乡村,探索共建分散式、生态化处理设施。


第八章 民生福祉互利共享

推动区域内教育、卫生、社保优质资源区际交流与合作,加强高等教育资源的集聚,共筑文化交流平台,显著提升区内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地域认同感与合作获得感。

第一节 深化教育合作

推进三地校际交流。发扬三地长期以来频繁密切的教育交流合作传统,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覆盖区域。继续深化教师队伍合作,鼓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引导农村中小学和城镇中小学通过委托、协议等方式,开展学校之间教师交流活动,支持合作区薄弱校教师到优质学校挂职锻炼。建立校长教师跨区交流制度,对在校际交流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教师,在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三地与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教育跨界合作,把集团化办学作为跨界合作的重要举措,促进区内师资交流到区外学校,开展高水平再教育。

推进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发挥行业组织功能,依法成立职业教育行业协会,立足溧阳铸造协会、建筑协会、青虾养殖协会、电梯商会等行业协会,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顺应市场需求调整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方向,依托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溧阳天目湖中等专业学校、郎溪县中等专业学校、广德宣城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等公办中职院校以及溧阳宏达电梯培训有限公司等各类民营培训机构,开展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加强三地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减少重复投资,提升实训设备层次。积极发挥“广德横山制造联盟”功能,吸引三地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制造业企业加入,扩大联盟影响,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辐射三地。加强职业院校与长三角地区本科院校、地方政府合作,建立跨界产教融合平台,促进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和培训基地。

推进三地教育信息共享。建设示范区教育信息网络平台和自由式教育论坛等,促进各学校、各地域教师在数字化资源等方面共享共建。积极鼓励区内名校采用慕课(MOOC)、同步课堂等形式,通过音频、视频实现名师教学网上直播和实时互动,有效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推动城乡交流、均衡发展。共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与信息化平台,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无障碍交换与共享。

 

第二节 促进文体交流

共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傩文化共建为突破口,加快三地文化设施建设和共享,共同举办傩文化展示表演活动,推动傩文化活态化传承。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交流,夯实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基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谋划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共建,推动三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和信息共享。

共同繁荣体育事业。积极开展校际体育教育交流,举办民众体育活动,推动三地体育设施和场馆共享,积极举办专业赛事,由三地联合主办山地户外运动赛、有氧运动健身赛、长荡湖环湖健身赛等区域性和国际性赛事,同步推进专业竞赛与全民健身。

 

第三节 促进社会保障互惠互利

推进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在城镇医疗保险省内统筹基础上逐步推进合作区看病住院和妇幼保健等基本医疗跨省实时结算。加快提升社渚、梅渚、邱村、新杭等交界地区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根据区域医疗卫生规划合理布局医疗资源,构建合理的分级诊疗秩序,提高对跨界融合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探索建立示范区与长三角地区的跨区域医疗合作联盟,制定规范化合作协议,大力提升合作区医疗服务能力。

推进社保网络信息共享。加快三地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各类信息管理平台互联互通,实现社保数据信息共享,优化跨界社保业务经办服务。搭建溧郎广跨界人口服务与管理信息化平台,优化人口服务,推动合作区人口无障碍流动。

推进就业和人才渠道互通。构筑公共用工信息平台,探索建设示范区人才市场,共同组织各类市场招聘会。加快合作区就业信息系统对接,建立跨区企业用工空岗信息采集制度,使三地求职者享受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咨询等同等公共就业服务,逐步推动溧郎广就业服务一体化。

推进市民待遇逐步同城。以实行居住证制度为基础,推动跨区社会保险关系顺畅转移接续,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社保体系,实现流动人口渐进式福利供给。加大跨区公共交通投入力度,构建网络化、方便、快捷的同城化公共交通体系,积极推动三地公交IC卡互联互通。大力实施各类设施三地共享工程,加快公园、三馆等设施面向三地居民免费开放步伐。


第九章 规划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苏皖两省对话、三地合作发展联席会议的组织协调功能。三地政府积极与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沟通,制定支持苏皖(溧阳、郎溪、广德)合作示范区发展的具体措施,在有关规划编制、体制创新、政策措施、项目安排、重点领域改革试点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完善实施监督。积极推动各项合作方案和有关规划经三地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落实实施、强化监督,增强各项合作事务推进效果。对重大项目落实牵头单位,下达各地推进计划、任务及目标,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的分工负责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建立重大项目问责制度。

强化公众参与。加强舆论引导,突出宣传推进示范区发展的重要意义。及时公布一体化发展进展情况,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注重发挥非政府机构的积极作用,鼓励新闻媒体、专业机构和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以及人民群众参与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附表一:重点项目

领域

重点项目

完成时间

基础设施

基金

设立政府合作基金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基金

2019年

对外交通设施: 

  1. 溧广高速公路溧阳段、郎溪段和广宁段建设力争开工。

2.318国道、235国道、安徽265省道、安徽203省道、安徽202省道本区段升级改造。

  1. 推进涛城、新杭与杭长高速公路的连接线建设。
  2. 力争完成镇宣铁路前期研究工作。
  3. 完成芜广铁路电气化改造   
  4. 全线贯通芜申运河航道。

2018年

 

2019年

 

2020年2020年2019年

2020年

内部交通设施:

  1. 江苏239省道与安徽203省道对接工程。
  2. 溧阳104县道、安徽S458省道改造升级。
  3. 新杭-邱村-涛城-梅渚-定埠高等级公路建设。

2020年

2019年

2019年

  1. 实施绿色出行和无障碍旅游交通工程,开通跨界旅游客运专线服务。
  2. 建设城乡公交、慢行系统(绿道和自行车道)、自驾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便捷换乘系统。

2018年

 

2020年

水利设施

构筑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

2018年

信息设施

推进4G网络区域全面覆盖,实现城区、景区景点、公共服务场所等区域无线网络基本覆盖。

2019年

能源设施

推进用电资费降低。

2018年

领域

重点项目

完成时间

生态保护

环境保护政策创新

争取环保部生态功能区管控试点,积极探索环境保护许可证一体化制度。共建绿色银行。

2020年

矿山合作治理

实施矿山联合整治与修复,重点加强新杭、邱村、誓节、桃州、凌笪、涛城矿区生态修复,推进矿山修复的协同验收。

2018年

水治理

合作

实施跨界水污染联防联控和流域污染联合治理工程。

2018年

环境风险联控

建立区域环境风险预警应急体系。

2018年

废物合作处置

实施区域污水处理设施统筹工程、固体垃圾及危险废弃联合处置工程。

2020年

 

 

产业发展

基金

建立绿色产业基金。

2019年

园区合作

实施“一区多园”共建产业园区工程,探索成立跨区联合管委会。 

2018年

平台合作

实施共建创新和孵化平台工程。

2019年

农业合作

建立农业发展联盟。

2019年

旅游合作

建立旅游发展联盟

2019年

民生共享

教育

共同创办职教或专业学院,统一招生。

2020年

医疗

实施医疗资源共享工程。

2018年

文化

实施傩文化挖掘和保护工程,共筑文化交流平台。

2018年

服务

推进实施市民待遇逐步同城。

2020年

就业

推进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共享。

2018年

领域

重点项目

完成时间

体制创新

 

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和调整及公众参与制度。

2018年

 

建立重大合作项目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2018年

 

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补偿机制

2018年

 

建立优惠政策的区域延伸与共享机制。

2018年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建设机制。

2019年

 

共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城镇建设用地点状供地方式,实行基本农田划定块状分布、滚动调整。

2020年

 

共同搭建区外开放和合作平台。

2018年

 


附表二:示范区重要生态红线区域名录

红线区域

名称

主导

功能

面积(平方公里)

总面积

一级

管控区

二级

管控区

溧阳市

 

溧阳天目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

8.23

1.1

7.13

溧阳市上黄水母山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地质遗迹保护

0.87

0.87

 

溧阳瓦屋山省级森林公园

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

73.26

 

73.2

溧阳西郊省级森林公园

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

6.03

 

6.03

天目湖风景名胜区

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

75.58

4.12

71.4

沙河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70.8

0.98

69.8

大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64.98

3.14

61.8

长荡湖(溧阳市)重要湿地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20.6

 

20.6

丹金溧漕河(溧阳市)洪水调蓄区

洪水调蓄

1.31

 

1.31

小计

321.6

10.3

311.3

郎溪县

天子门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7.1

2

5.1

龙须湖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6.41

2

4.41

红旗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4.2

1.5

2.7

一里村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0.37

0.37

 

郎源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1.1

0.78

0.32

荡南湖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1.89

0.78

1.11

梅红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2.27

0.78

1.49

永宁湖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2.03

0.78

1.25

杨村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1.33

0.78

0.55

独山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1.28

0.78

0.5

岗丰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0.5

0.5

 

高草湖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0.43

0.43

 

高井庙省级森林公园

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

13.3

 

13.3

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

31.9

31.9

0

小计

42.2

11.5

30.1

广德县

卢村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6.85

2

4.85

接龙桥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1.26

0.78

0.48

杨家店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2.14

0.78

1.36

张家湾水库引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2.05

 

2.05

南阳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2.7

1.5

1.2

百家冲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0.6

0.6

0

梅松树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1.4

0.78

0.62

青峰岭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1.07

0.78

0.29

候村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杨梅冲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汪家桥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九斗川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

 

 

 

横山国家森林公园

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

10

2

8

笄山省级森林公园

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

5.5

 

5.5

茅田山省级森林公园

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

10.1

 

10.1

太极洞风景名胜区

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

19.7

2.2

17.5

泰山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

37.62

19.2

18.3

桐汭省级湿地公园

水源涵养

2.57

2.11

0.46

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

14.0

14.0

 

阳岱山省级森林公园

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

10

 

10

天目山余脉水源涵养区

水源涵养

339.4

8.04

22.0

黄山余脉水源涵养区

水源涵养

951.9

36.0

39.4

小计

1312.7

46.8

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