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长辈版 智能问答 繁体版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4-02-22 08:47 信息来源:广德市政府(办公室) 阅读次数:

广德,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融合发展。

广德古称桐汭,建县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属鄣郡。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迁郡治至宛陵(今宣州区)。原郡治周围地区设故鄣县,隶扬州丹阳郡,广德地属故鄣县。

东汉建安初,“策已平定宣城以东”地区,孙吴析故鄣置广德县。县名是取美名,意在标榜“皇恩浩荡,帝德广大”。建安五年(200)“徐琨以督军中郎将从破庐江太守李术封广德侯”。建安八年(203),吕蒙因从孙权讨伐丹阳有功,“拜平北都尉,领广德长”。县治在今县城西南境内,仍属扬州丹阳郡。西晋太康二年(281),改属扬州宣城郡。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并广德、故鄣、长城、阳羡、义乡五县地立绥安县,属宣城郡。泰始四年(468)改属南徐州义兴郡,不久废。复置广德县,仍属宣城郡。齐广德县属南豫州宣城郡。梁绍泰元年(555)于广德增置广梁郡(《隋书地理志》避炀帝讳,写成‘大梁郡")及石封县,郡、县治均在今广德桃州镇。侯景乱后还封徐度为广德侯,广德县为其侯国封地。陈永定二年(558)改郡名为陈留郡,改广德侯国为县。隋开皇九年(589)废郡,并广德(《隋书·地理志》讳作‘大德")、安吉、原乡、故鄣四县人石封,改石封为绥安县,属宣州。仁寿三年(603)属湖州。大业二年(606),复属宣州。翌年,宣州改称宣城郡。唐武德三年(620)以绥安县置桃州,原绥安县地分置绥安、桐陈、怀德三县,桃州领之。七年废桃州,并桐陈、怀德人绥安,属宣州。天宝元年(742)改属宣城郡。至德二年(757)九月因肃宗讳恨安禄山,改绥安县为广德县,属宣州。五代十国吴广德县属宁国军宣州。五代南唐初广德县属西都江宁府,保大八年(950)在县设广德制置司仍属江宁府。北宋废制置司,广德县如故。宋开宝八年(975)广德县属宣州。太平兴国四年(979)置广德军,治广德县。端拱元年(988)析广德西北桐乡、昭德、临湖、原通、妙泉五乡置建平县,隶广德军。至道三年(997)属江南路,天禧二年(1018)属江南东路。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广德军为广德路,路设总管府领广德、建平两县,属江浙行中书省。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占领该地即改广德路为广兴府,改广德县为广阳县,广兴府辖广阳、建平两县,属江南行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广兴府属京师直隶,不久改称广德府。四年九月改府为州。十三年四月省广阳县人州,领建平县。永乐元年(1403)直隶南京。清顺治广德州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改属安徽布政使司,成丰四年(1854)暂归浙江巡抚代管,同治三年(1864)复属安徽省,隶徽宁池太广道及皖南道。

民国元年(1912)4月改州为县,不领建平县,直属安徽省。3年至17年属安徽省芜湖道。17年芜湖道撤,直属安徽省。21年春至10月属宣城首席县长。10月后至29年8月属安徽省第九行政区。8月以后属安徽省第六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德县初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1952年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71年3月属安徽省芜湖地区。1980年2月属安徽省宣城地区。2011年被批准为省直管试点县。2019年撤县设市。

广德悠久历史和特殊时期的时代特征,赋予了广德多种文化交织融合。

祠山文化,是指西汉末年起,以安徽省广德县横山为中心,遍及江淮和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由缅怀治水英雄张渤关爱民众、弥灾捍患、勇于献身的精神而形成的官民共祷的祭祀文化,因唐玄宗赦封横山为祠山得名。“张渤治水的传说”,被列入广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文化,广德早期是一个传统的吴文化地区。据县志记载:建安初,孙策平定宣城以东地区,孙吴拆故鄣县置广德县。广德虽然地处吴头楚尾,但区治上多隶属江浙。从唐末至宋以来,虽然战乱不断,广德基本上是受以扬州(今江苏扬州)、建康(今江苏南京)为中心的地方管辖。吴、南唐政权多次曾派使前往广德祠山祖殿祭祀祈祷。元至正十四年,改广德军为广德路,属江浙行中书省。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改广德路为广兴府(不久改称广德府),属江南行中书省。明初,改广兴府为广德直隶州。因此,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量,早期的广德应是吴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地区。从广德甘溪沟土著人吴侬软语的方言中,也可以窥见广德地区早期吴文化的渊源。另外的因素就是祠山文化的兴起与传播。明朝徐应秋《玉芝堂谈荟》称“雷之布鼓,登之鬼市,河源地丘之神债,广德祠山之埋藏,是谓天下四异,非妄传也。”可见,祠山文化来源于吴越,勃发于广德,又张扬于吴越大地。祠山文化,既具有吴文化的典型特征,又是吴文化发展的一个极致。

徽文化,祠堂,起始于徽州,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是封建宗法制度的载体,是族权自治的象征,也是徽州人最基本的人居环境。徽州的祠堂文化和牌坊文化、谱牒文化一起,组成了支撑封建宗法自治制度的三根支柱。自宋朝始,徽文化被徽商带进广德。随着徽商在广德的发展,宗法自治制度也带到广德,经过几百年的潜移默化,同广德本土文化的不断撞击、融合,明清时期,徽文化逐渐成为广德的主流文化。牌坊作为徽派建筑艺术的代表,在广德的留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广德人对徽文化的接纳和归属。谱牒文化与牌坊相似,广德保留下来的诸多宗姓的族谱,也反映了徽文化的影响作用。

移民文化,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的半个多世纪中,广德逐步形成以河南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和湖北移民带来的西楚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结构,其中尤以河南省光山县移民为众。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广德本地人和各地移民通过联姻、商贸、生产和社区活动等形式,加强了不同宗教、习俗、教育、伦理道德之间的各种文化交流,从而形成了相互包容的地区特色移民文化。

民间艺术,四合地蹬子戏,又名“地花鼓戏”,是盛行于四合乡的一种民间戏曲,是不需舞台的广场表演形式。因具有不受场地、时间限制等优点,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2009年,四合地花鼓戏被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广德,钟灵毓秀,代有名人。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陈庄、清末名臣张光藻、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地层古生物学家许杰都出生在这里,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曾驻跸广德祠山殿。广德是一个移民县份,由于历史上中原文化、徽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多重熏陶,铸就了广德人民热情、豪爽、好客、大度的优良传统。目前,在广德城乡经商兴企的外地投资者众多,无疑与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关闭×